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創新跨域 兼顧市場與藝術

  • 文:王伊文
  • 圖:曾景斌、傅懷萱
  • 點擊數:345
2022年鹿港魯班公宴師徒合影。左一為傅懷萱,右二為劉千韶,右一為曾景斌。
描述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是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刺繡因與養蠶事業緊密相連,又稱為絲繡,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其用途主要包括生活用品及舞臺、藝術裝飾等等。臺灣傳統刺繡技法,一針一線勾畫出歷史與文化脈絡,近年來,如旗幟、宗教民俗織品文物與傳統服飾等國內具代表性的傳統刺繡文物,均陸續被指定登錄為文化資產,可見其工藝價值。

刺繡,不僅考驗針繡絕活外,更需要絕對的專注力、耐力以及眼力。近幾年來,休閒風氣使得刺繡風氣漸起,透過社群網路線上推廣以及影視劇的推波助瀾,更多人認識及接觸到「傳統手工刺繡」,且刺繡的精緻度與耐用性使其超越電繡成為熱門手工藝項目之一。

工藝傳習計畫 廣拓藝生視界

曾景斌與傅懷萱都皆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劉千韶刺繡工藝傳習計畫」的藝生。兩人背景截然不同,曾景斌自小學習美術,大學與研究所為建築專業,以純藝術創作為生涯規劃,在幼兒園教導美術幫忙製作活動衣服時,開始自學縫紉刺繡。三年前在文化中心看到劉千韶的刺繡團體課程,從此開啟傳統刺繡工藝的學習大門。傅懷萱大學就讀食品科學,因為學習舞蹈自己做舞衣,發現衷心所愛,便去裁縫教室做服裝學徒。大學畢業後已經獨立接訂製服,將客戶收藏的繡片設計到現代服裝上,後因繡片用盡便開始自學刺繡,有次看到劉千韶老師的刺繡作品時被其靈動與生命力感動,便加入團體班學習,如今非常享受一針一線慢慢堆疊,專注讓作品完整呈現的感覺。

曾景斌認為刺繡工藝與純藝術的創作有很大的不同,每一針法需正確符合規範,只要有一點不正確都要拆掉,須非常謹慎。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傳統漢繡與日式刺繡的不同可分成工具材料、技法與題材。他轉述劉千韶教導,在工具上,最明顯是針型不同,包括針眼與針柄,漢繡多採蠶絲線針柄較細長,日式線材變化大,針眼較圓,線材有單撚及金銀箔運用在線材上等不同。在繡檯方面,中國與歐洲較類近,目前曾景斌所使用的繡臺是劉千韶根據日式改良而成,70X100公分的長度,方便攜帶,且張力穩定持續性高,教學或施作都很方便。製作工序上,傳統漢繡多採透明絹布手繪或謄稿以套針鋪滿,日式則是圖稿用複寫轉印到布上;主題上,漢繡常用大型花卉如牡丹或動物神獸及吉祥圖案,日式偏重一般生活化的植物花草。

國際多元觀點 兼顧市場與藝術

在當藝生之前,曾景斌多次去香港工作坊教民眾刺繡,參加文創商品分享座談與販售,也去深圳參加文創市集。在與同業交流時,他發現兩岸三地對文創工藝的想法大不同,臺灣和香港比較注重獨特手作的藝術性,看到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大陸則主張應當複製大量生產,看到的是廣大的市場;兩岸年輕人的視野落差如此之大當時令曾景斌身為震驚,心中不禁興起疑問、矛盾與徬徨:這還是工藝嗎?他便請教老師劉千韶,老師給了他一個極具關鍵性的鼓勵──先把工藝做精做好,將來機會來臨時才能掌握。

臺灣的廟宇文化極為興盛,廟宇相關的特殊刺繡也相當多元豐富,傅懷萱成為藝生後至臺南參觀專做神明衣服及遶境旌旗、七爺、八爺服裝與八仙彩等的大型繡莊,發現這些刺繡圖案比較大且立體,以龍、麒麟等神話動物為主,以高繡墊棉花盤金,顯示神明的華麗與莊嚴。線材較一般服裝所用更粗,因為遶境人員會有跳舞走步,所以要能承受大幅度的甩動,雖然不那麼細膩精緻,但有其強度與效果的考量。

而一場漆器的線上論壇,則讓傅懷萱有了另外的思考。在這場論壇中,臺日工藝家充分進行交流,她發現日本工藝家會選擇與國際知名品牌跨域合作,如丹麥知名瓷器品牌哥本哈根皇家瓷器(Royal Copenhagen)或知名國際時裝品Jimmy Choo等,此時刺繡作品雖非主體,但卻能藉由國際品牌讓更多人看見刺繡工藝之美,「畢竟工藝本身需要投入很大心力與成本,與知名品牌合作,比較有機會以高單價方式提升能見度及拓展國際市場,也才會有資源去支撐工藝的傳承。」傅懷萱說。

創新與跨域 開啟傳承契機

身為藝生,擁有極為難得的學習機會,曾景斌和傅懷萱兩人均倍極珍惜,除了學習技法,也經常協助劉千韶進行演講及教學活動,從中學習如何面對民眾、如何解說與示範,希望未來能獨力面對教學與作品創作。曾景斌期待自己將來專攻純藝術創作,體現工藝精神;傅懷萱則希望朝服裝與刺繡完美結合的實用方向邁進,以跨域結合方式拓展市場。

經過時代變遷,如今刺繡已不侷限在特定樣式及產品上,而多透過創新方式,結合文創、手作,或跨域結合各種工藝與產品,如與品牌設計師合作在服飾上加入刺繡元素等,創造消費者體驗經濟,接近生活市場,讓此一優良傳統手工技藝,透由收藏或與生活結合,有了更多傳承與活化的可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