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傳藝的「奇」「美」故事

  • 副標題:奇美文化基金會一路藝術行旅
  • 文:王亭竣
  • 圖: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
  • 點擊數:152
奇美文化基金會支持奇美博物館推動各種類型的音樂活動。圖為「提琴音樂饗宴」活動演出照。
描述

「蒐藏樂器是為了與民眾分享美好的音樂,為人們帶來幸福與感動,更是守護這些樂器可以長長久久流傳下去。名琴是人類文化遺產,只是暫時由奇美保管,奇美有義務及責任保護這些大師的樂器作品,讓子孫不是只能在書上想像古老名琴的音色,而是能夠真實聆賞它的悠揚樂音。」這是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後簡稱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信念,也是奇美多年來致力於藝術推廣與贊助的初衷,或也是基金會榮獲第三十三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特別獎」的源頭。

蒐藏名琴 與民分享

奇美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於1977年設立,多年來致力於培育美術與音樂人才和推廣古典音樂,並委由奇美博物館管理和保護著大量藝術作品,也舉辦和贊助國內各式音樂藝文活動,成為普及古典音樂的推手。奇美亦自1990年起開始從世界各地蒐藏名琴,並針對全球重要製琴師的師承派別、區域與年分進行系統性的數據彙整,以保存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目前典藏維護著一千三百多把歷史悠久、價值不菲的古老提琴,是全球最完整的名琴典藏機構。蒐集的這些名琴名弓每年皆會免費出借給音樂學系的臺灣學子就學及比賽所用,這也是許文龍蒐藏提琴的初衷!許文龍明白一把提琴要價不菲,許多家庭無法負擔,因此透過免費申借讓學琴的孩子可免於經濟壓力,一展長才

通過蒐藏而建立的完整提琴資料庫也能夠與國際提琴組織進行交流,例如國際提琴協會(EILA)、美國製琴製弓聯盟(AFVBM)、義大利專業製作者協會(ALI)等,近年來都紛紛前來奇美博物館舉辦大規模的研討會,奇美也毫不藏私,以「共享共賞」的精神向國際分享各式資源,讓這些流傳四、五百年的提琴,在當代社會中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也讓世界看見臺灣。

創立公益平臺 嘉惠年輕藝術家而為協助年輕藝術家使其創作成果被看見,奇美也希藉由為音樂藝文人才提供補助,支持年輕藝術家持續創作,故於1989年成立「奇美藝術獎」,旨在發掘和培植藝文人才,至今(第三十四屆)已有三百五十五人次獲獎,累計獎助金逾新臺幣一億兩千萬元,其中,音樂人才共獎助了二百二十一人,鼓舞了許多年輕一輩藝術家。

「奇美藝術獎」每年均會聘請音樂與美術學界的資深教授、藝術家等專家學者們擔任評審,從眾多的參賽作品中選出具像美術創作類(西畫與雕塑)和音樂類(鋼琴、弦樂、管樂和聲樂)具有潛力的明日新星,讓獎助金給到真正有需要的年輕藝術家。

特別的是,獎助金的發放非一次性,每位得獎者可獲得每月三萬元為期一年的獎助金,通過一年度的補助回歸獎助的本意——希望免除外在因素的介入讓年輕藝術家能放膽追逐夢想,達到長期且持續地培植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的發展,未來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

從獎助再向外延伸,奇美一路以來積極地支持線上線下古典音樂CD專輯發行,讓優秀作品能流入民間,為創作者們提供向外傳播的管道,至今已支持出版約八十多張古典樂專輯,這些專輯也是傳藝金曲獎的常客,有過九次入圍,亦曾榮獲2011年第二十二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奏獎」(《珍愛的蕭邦》鋼琴/陳毓襄)和2015年第二十六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詮釋獎(演奏)」(《薩拉沙泰名曲集》小提琴/曾宇謙、鋼琴/李函蒨)的佳績。

推廣古典樂 不遺餘力

音樂藝術的培育除由上鼓勵和支持藝術家外,由下,民眾對於藝文的觸覺和理解也十分關鍵。奇美深知大環境的改變才能最大程度推動藝文創作的風氣,因此,在古典樂的推廣上,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務求讓這個傳承工作更加立體、更深入民間。

奇美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包括母親節音樂會、提琴音樂饗宴、奇美音樂節等,透過不同主題讓民眾可以接觸古典樂。2016年更構思出全球首創的「走入管弦樂團」影音展演節目,首度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將管弦樂團搬進博物館,讓民眾彷彿置身音樂會現場,在樂團之中遊走,從指揮家、演奏家的角度,體會各個樂器在交響樂團中所扮演的角色,藉此引起觀眾對管弦樂團的興趣,繼而製造觀眾真正走入音樂會去欣賞古典樂的契機。

提到交響樂團,奇美曼陀林樂團也是在奇美的支持下於1995年創立,每年皆會受邀到全國各文化中心及學校當中巡迴演出,把古典樂傳揚給下一代,用音樂感染學生,用音樂傳承音樂。

奇美不遺餘力培育美術與音樂人才,推廣古典音樂,多年來,不僅為臺灣培植藝文軟實力,開啟更多文化亮點,更讓音樂與藝術逐步在臺灣民間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