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保存經典 再現看家戲

  • 副標題:認同繼承老戲價值 謙虛面對傳統
  • 文:顏怡今
  • 圖: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李靜芳歌仔戲團
  • 點擊數:226
《看瓜別‧後》在保存傳統精華的同時加入現代思維。圖為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看瓜別‧後》精彩劇照。
描述

經典戲曲歷經時代流轉,因著環境、演員、觀眾的改變,很多曾經風光的看家戲逐漸變成「傳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枝散葉系列——看家戲推廣計畫」透過當代編導的思維,為這些經典戲劇另覓新途。以顧問身分參與《六郎告御狀》,並將《李三娘》整編戲曲《看瓜別‧後》的劇作家施如芳說:「老戲新編要選有可看性的原始故事,還要掌握節奏、劇情不拖沓,才能在這一代成為劇團願意傳下去的看家戲。」

為傳承臺灣戲曲經典劇目,並保存資深藝人劇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開枝散葉系列中推出看家戲推廣計畫(看家戲又稱帶家戲,指的是民間劇團招牌拿手戲碼),由民間劇團整理資深藝師的口述演出或影像紀錄與演出文本,再結合當代編導的創作,讓劇團代表性的經典劇目在形式保存之餘,再現傳統戲曲精華。實際參與該計畫的當代劇作家施如芳認為:「這項工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劇團本身必須認同計畫的精神與目的,從劇團的編、導到老、中、青三代演員都認同繼承老戲的價值,計畫才能成功。」

讓傳統戲曲合情合理的保存下來

施如芳今年(2022年)以編劇顧問身分,應邀參與李靜芳歌仔戲團入選的開枝散葉計畫——《六郎告御狀》整編工作,她說:「李靜芳是位對傳統戲曲充滿熱情且十分珍愛老藝師的專業演員,她聽取高齡八十六歲的資深藝師洪明雪的口述傳承後,獨力完成第一版的《六郎告御狀》劇本。」施如芳看過第一版內容後,以觀眾的立場反應最直覺的接收感受,她說:「我不是戲曲科班出身,所以不會從戲曲表演的套路思考,而是從故事的合理性提出意見。」
 

《六郎告御狀》一開場佘太君為楊家將上戰場卜卦的獨腳戲,是李靜芳為這齣經典劇目新寫的段落,施如芳看劇本的焦點完全落在這一段戲:「佘太君卜卦,以為楊家七子救駕宋軍會贏,後來楊家將出征,全軍覆沒,但隨後的劇情發展,佘太君並沒有因為『卜錯卦』而產生任何心理負擔,這樣就有點浪費這段新花的心血。」那麼就直接刪掉該場戲嗎?施如芳認為面對傳統戲應該謙虛一點,她說:「傳統戲曲很多套路,都真實反映常民生活,卜卦斷事就是傳統民間文化敬畏神明的表現。」經過討論,李靜芳多次修改,在守住傳統、不悖離故事情味的前提下,加入佘太君聽聞噩耗,對當初誤斷卦象,十分懊惱與悔恨,新融入的故事轉折環環相扣,人物刻畫完整、戲劇張力更加動人,重要的是,劇目獨特而經典的表演橋段,未因新編而被消失。

故事寫通了就不再老套

你可以說施如芳的《看瓜別‧後》是改編自經典劇目《白兔記》,但說它是新創似乎更加貼切。

以往《白兔記》劇本較多著墨男主角劉智遠,但施如芳從李三娘這位一生苦命的女性視角發展劇情。施如芳說:「傳統戲裡的女人,向來狀似無怨無悔,甚至是無言地接受一切,但日子是時時刻刻的事,我更想瞥見的是女人內心世界的風景。」施如芳認為,在李三娘的心裡最深刻的真實是:「她曾經是父母掌上明珠,配過夫婿,懷過胎,產過子,冒死咬斷臍帶的身體痛感尚在,但猛一回頭,十六年來毫無天倫之樂,據說遠方有戰爭,丈夫和兒子可能都在渺渺的遠方烽火裡。」施如芳試圖以現代人的角度凝視李三娘的苦難,想知道,無夫無子的日子裡,李三娘如何保有盼望?透過施如芳的新編,李三娘的認命變得更具現代女性的積極性,不再苦陷於沒有盡頭的等待中等待幸福,整齣戲在下半場像是長出翅膀帶出更深沉的反思。

最有趣的是,在《看瓜別‧後》原本「傳說中會吃人」的瓜精,變得「友善可親」,成為陪伴李三娘獨守空閨漫長歲月的異想空間,戲中這些被現代人視為迷信的瓜精和瓜園,在施如芳的詮釋下,成為人心關乎恐懼欲望的外化,是發揮戲曲表演所長出來的另一個可能。施如芳說:「《詩經》有「綿綿瓜瓞」之說,大小瓜累累結在長長的藤蔓上,象徵子孫繁衍,相繼不絕,傳宗接代為大的時代,民間甚至有『偷瓜送子』的習俗。」劇中瓜精與瓜園意象的改變,也讓劇情更接地氣。

可愛瓜精讓京劇帶點「萌」,施如芳強調:「傳統戲有時候『理』會有一點不通,例如神怪之類的情節,但是靠著演員劇場的本色,演員夠好,改編後的套路和行當感掌握得夠準,就可以演到『入情入味』,加上掌握戲劇節奏,不要拖沓,戲自然就會好看。」施如芳認為,無論改編或新編,戲在完成之前無法預計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做了才知道,她說:「每個計畫都會有預設的目標,關鍵在於演出者要有真正的興趣和想法,才能有所收獲。」至於這些以「傳統」為核心的故事題材,在扣合現代議題,呈現出合情合理、節奏明快的面貌之後,能否獲得現代觀眾的喜愛,在舞臺上一演再演,甚至世代相傳,這才是考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