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藝術的必修學分

  • 副標題:悟遠劇坊深耕校園 走入國際
  • 文:林紋守
  • 圖:悟遠劇坊、林紋守
  • 點擊數:53
臺史大戲《吳沙傳奇》大合照。
描述

傳統藝術的灌溉與耕耘,需要時間緩慢的沉澱,並透過世代更迭,人文遞嬗,在新舊價值不斷重整基礎上,等待其開花結果、枝繁葉茂,昇華於華麗的感官與物質享受之上。

多樣化營運模式 開創劇團新想像

 

宜蘭悟遠劇坊成立於2007年,由簡育琳、林紋守領軍成立,劇團連續十三年榮獲宜蘭縣傑出演藝團隊,創團至今,除了創作十三部年度公演大戲,於各地廟宇文化場巡演或藝術場館徵選活動中售票演出外,歷年來更已開發出二十八齣小型折子戲,每部演出長度約二十至四十五分鐘不等,風格從傳統經典到別具創新顛覆素材盡皆有之。當演員拉著一只行頭皮箱即可快速演出,我們樂稱此為口袋型歌仔戲,如同有很多口袋的翻蓋工裝褲一般,每個口袋一開都是內有乾坤,負擔小又多功能,加之演員僅需二至六人,且齣齣備有中英字幕輔助,而其講求節奏明快與情節精練的演出內容,也最易與休閒產業進行異業結盟,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也因此開發出更多原本不看歌仔戲的觀眾群。

 

這些開發出的折子戲劇本,齣齣文武場都已經預錄成配樂空奏,是前進校園教學或進行任何場域推廣案的最佳教材與神器,學生們可以透過卡啦OK式的拉嗓練習,從模板式的轉音,不斷修潤出屬於個人高低音特質的轉韻,甚至可以憑藉每個人不同的聲線,唱演出生、旦、丑,不同行當之間的聲腔轉化,這期間不須樂師們周而復始地拉弦伴音,待訓練至一定的成熟度之後,再進入文武場,Live臨場感聽力的外部變項提升,如此既可強化小細節,最終亦能培養出大格局的美好聲嗽。

 

劇團自2008年始,透過海外各單位邀演,足跡已遍及新加坡、法國、捷克、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地,這些跨國文化傳播之旅,雖然演出成本高昂,但我們不以名家效應作為輸出目的,反而是以劇團最有厚實力的折子戲作為海外推廣的利器,兵不在多而在精,劇團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線運作,使出團人數及最耗體積的布景、道具及衣箱都能達到最精簡化。而海外演出場地也不限於劇場內,諸如在美國或加拿大,我們會主動爭取於大城市Downtown做街頭式的展演,在整體演出行程規畫之外,也會於各城市間舉辦Workshop及體驗營,與海外曾參與過體驗的學員們一來一回的輸出與輸入,是良性且多層次的雙向互動,也更能強化劇團朝基地經營的方向行進。

 

深入校園耕耘 落實傳統文化傳承

 

藝術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環境中,回歸傳統,認識傳統,體驗傳統更形重要。劇團重點師資進入校園推廣傳統藝術已有二十三年歷史,鑒於歌仔戲原鄉於蘭陽平原肇始,宜蘭縣內吳沙國中及宜蘭高商自1990年即成立地曲社。劇團於2008年進駐校園後,由於長期以來傳統戲曲的教育並未列為學校體制內的正規課程,因此身為傳藝者的我們,首先必須自我教育與調控心態,因為初始家長們經常會以一般的才藝老師來界定我們的身份,一旦傳統戲曲藝師淪為才藝老師,那後續家長的選擇性與排斥性就大了,原因是現下快節奏的社會講求的是快、新、奇,因此要家長師長們認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本身就會形成一道很難跨越的門檻,為此,我們為了吸引認同,決定將「地曲社」更名為「創意戲曲社」,因為創意是透過思考與探索的歷程,對於所習之藝產生不同的觀點,必須讓傳統藝術進入校園後,能對於淬鍊後的傳統進行轉發酵,讓傳承的後座力不斷湧現,使得學長姐要拉入學弟妹進入戲曲的圈內學習,有更多的有趣話題加諸於傳統藝術之中。

 

而藝術家入校推廣傳統戲曲,不能單落於「教學」層面,校方主事的行政、教師、家長、學生,都必須使其維持在高度支持的狀態,更迫切需要的是公部門中長期有計畫地挹注能量,畢竟深入校園耕耘,確實是落實臺灣鄉土教學及文化紮根最能展現成效的作法。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傳統藝文教育,但是否真正能培養孩子發掘「藝術之美」的本能仍有待思考。現代父母大多為子女升學加分做鋪陳之路,因此多元的課程設計,諸如過去的計畫中,融合戲曲演出、講座與教學等三合一套裝組合,內容環環相扣,一條龍作業模式,先以輕鬆活潑的演出吸引學生對於戲曲賞析的專注力與興趣,隨後進行名伶講師的講解與介紹,最後搭配教學互動,實際體驗操作,進而達到即時見效及印象深刻的教學效果。此外,亦有設計相關教案,強調「動手做中學」方式,將傳統戲曲幕後工程,舉凡行當妝容、各行當所穿的盔帽與服裝、親手學習製做古頂、頭套造型、綁水紗及小旦古裝梳頭、道具製作,甚至是剪輯影片,其目的皆是讓青少年們能以實際探索方式,滿足學生的自我追尋感。

 

體驗營活動 在課堂外創新與推廣

 

除了以直擊方式入校推廣外,悟遠劇坊亦以舉辦體驗營方式,試圖於校園外開創更廣的推廣渠道;以「哥倫布發現新藝術」成功吸引諸多國際交流學生認識傳統戲曲;與全聯善美的基金會合作,藉由旅遊開發引入更多高端企業人士與國際來臺旅人,於小學堂中體驗歌仔戲藝術,至今已有上百梯次的執行。2020年始,更透過歌仔戲教材研發與推廣兩階段,成功開發出「戲歌仔」與「藝桌兒椅──歌仔魔幻旅」兩套六週共十二堂課的教案,「戲歌仔」教案,從認識自己的聲音與肢體開始,接著認識傳統文化歌仔戲,藉由互動方式引入歌仔戲的發展史,並了解各階段的歌仔戲特色,以及歌仔戲中「三大柱」──生、旦、丑的基本身段,爾後,以扮仙文化做為體驗課程,教導扮仙的重要性,我們特選「八仙拜壽」作為標的,八仙寓意「男女老少,貧賤富貴」,揭示神與人並無二異,並扣回一開始的認識自己,尊重每位個體人的獨一無二,就如同舞臺上八仙,無論是有所殘缺或是富貴之人,皆列八仙之中,並於課程最後帶到學校附近廟宇,舉行扮仙成果發表,自然的與當地信仰進行結合。而「藝桌兒椅──歌仔魔幻旅」,更是回歸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千變萬化,如客廳、廟宇、高山、帥營、校場等,了解傳統戲曲中「景隨人移」之概念,並且提供遊戲互動、說故事、體驗與展示所學等多元且有趣的方式,灌輸傳統文化的特色,與帶入品德教育議題,目的都是希冀藉由戲劇遊戲,完成自我的認知與藝術涵養的增長。

 

諸如以上,傳統藝術要長期深耕於校園,藝師方面勢必要不斷地發展教材與教案,且這些教案在設計當中需要具備更濃厚的遊戲化,翻轉孩子們看傳統的眼光,不是舊,而是他們生活之中的新元素,當新舊的相遇能產生共鳴,那這些源源不斷的學習歷程,就能成為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寶貴經驗。美學大師蔣勳曾說:「美,是無所不在的」,或許傳統藝術的獨特性很難速食,但若能想辦法讓這種學習經驗滲入他們的記憶之中,那後續就能啟發他們更多元的藝術靈感。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發,由於推廣及演出環境的驟變,誘發我們的創想,悟遠劇坊全國第一臺歌仔戲藝術胖卡車「梨猿號」誕生了,其命名濫觴乃以戲曲界「梨園」諧音,象徵著梨園子弟的追本溯源,且於車體設計上採用歌仔戲的代表性元素,如翎座、生旦漫畫偶,及鳳尾雲彩外觀,讓交通工具文創化、Q版化。我們試圖打破劇場框架的思維限制,化被動為主動,讓梨猿號身影可以在翻山越嶺中,凸顯傳統藝術的可愛與活力化。推廣傳統藝術,我們試圖突破戲曲同溫層,讓觀眾以另種文創視野,看見臺灣美麗的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