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演員的起點
「以前我要養一家的。」
陳美雲回憶八歲被綁到「拱樂社」時,這麼說。對一個小孩童而言,這實在值得驕傲,但多少心中還是夾雜著一點酸楚吧。每當劇團票房長紅,賺得盆滿缽滿,她也會收到戲迷送的金戒子、金鍊子等禮物,而打給她的賞金,更是歸她所有,劇團每天還另外給兩塊錢做為零用。「澄三爸爸」見她瘦小,特別安排「表胃能」保健品和豬肝來為她進補。劇團裡的學習也是愉快的,陳美雲碰到一個來自二林京班的老師「天靈嘴」,舉凡囝仔生的出臺、口白、腳步手路都是她教的,「她很疼我。」陳美雲說,可惜老師死得早。
那時流行「囝仔生」戲,許秀哖、連明月和陳美雲分駐一、二、三團,許秀哖和陳美雲在西部表演,南、北輪流,連明月則負責後山的戲路。
十二歲時,媽媽執意把陳美雲帶回自己訓練,她認為「做錄音的」以後成不了大角兒,「阮老母是內行人。」然而,對陳美雲來說,從舒適的大劇團,突然轉到餐風宿露的外臺班,晚上竟然還要自己鋪稻草做床鋪!這簡直從「天堂」跌落「地獄」。於是她自暴自棄,上臺總是亂演一通,媽媽責打她,她依然我行我素。一度也曾退出演戲這一行,回鄉學做頭髮。
直到十六歲時,母女跟了「王阿源」的班去了澎湖,有一天,在母親戲迷請主的強烈要求下,陳美雲演出日戲的主角小生,沒想到觀眾反應熱烈,讓她因受到鼓舞而逐漸開竅。接著,母親又因為個人的事情萌生輕生念頭,嚇得陳美雲向母親立誓努力向上,從此改頭換面,母女也終得和解。陳美雲總是說,她是「去澎湖做小生一年起來的。」
如果不是媽媽的堅持,如果沒有請主戲迷看出她的才情,為她開啟一個起點,後來的歌仔戲界,會有那個令觀眾讚嘆、著迷的陳美雲嗎?
活戲天王 發光發亮
在媒體的廣播和電視歌仔戲風行之時,陳美雲都沒有缺席。藝文精緻劇場裡,她也能如魚得水。然而,在我心目中,首先想到的,絕對是在外臺發光發亮的那個「活戲天王」。過去有一段十幾年的時間我比較密集觀察臺灣歌仔戲的外臺演出,也記錄了不少「陳美雲」劇團看家戲的劇情概要和「臺數」,這些文字繁簡不一,雖然時間已久遠,在目光觸及的一瞬間,仍然為我召喚出一段段陳美雲演戲的身影。
「陳美雲」劇團盛時人才濟濟,個個是戲精,也個個會講戲,而且功底都很好,演起古路戲很到位,難得的是變體戲也演得嚇嚇叫。例如《五甲八條》、《金收樓拆》都是錯綜複雜,多生多旦的男女愛情戲。《火燒平陽城》和《父子干戈》則是「胡撇仔」味十足的武俠奇情劇。前者有惡人假冒女主角之名,要「殺九十九個孕婦,取九十九個囝仔胎」,後者則有類似「剖腹驗花」的驚悚情節。團裡的小生除了陳美雲,一度同時有呂雪鳳、陳月雲、凌碧霞等人。苦旦先是萬人迷小文,後來是張麗春,也常外調狄玫、王秀文、陳素華等人。
陳美雲除了是團長、臺柱小生,也會講戲。她從「拱樂社」鄭金鳳那裡吸收了很多戲齣,十分飽學。她講戲乾脆俐落,點到為止。我將她歸類為「導演型」講戲人,但她通常只決定方向和調性,最大程度的開放給演員自行發揮。有時候興致一來,會跟對手演員比劃,邊講邊玩起來。
演戲也一樣,她常常把舞臺開放給其他演員表現。小生雖多,戲分相當,陳美雲只在情節結構上發揮第一小生的作用。甚至像《包公斬文判》這樣的戲,陳美雲飾演被龐妃誣陷的包拯親姪包坤瑞,雖然有幾段悽楚動人的唱腔,但觀眾的目光幾乎都落在呂雲鳳飾演的搞笑角色──仗義助人的盲人游勇身上。
全力以赴 餘韻無窮
但我很幸運地也見識過陳美雲卯起來全力以赴的樣子。那天演的是《雷打不孝子》,陳美雲飾演吳常的養子吳天富,養母因為不孕而收養他,未料之後懷上自己的骨肉,取名天賜。就戲分來說,吳天富絕對是個配角。(「翔玲」演此戲就由臺柱小生小飛霞飾演吳天賜)但「做活戲」就是這麼神奇,誰的功力高,誰演的角色就是主角。劇中,陳美雲的戲分有四段:首先是一開始為弟弟籌錢。她一一向文武場樂師借錢,都遭到拒絕,這時有兩個觀眾看不下去,丟了千元大鈔上臺,臺上臺下成功互動。而為了讓嬌生慣養的弟弟進京趕考,天富只得賣身為奴。
接下來天富跟隨主人(王爺)前往校場點兵,路上打虎救了郡主,便趕路離去。陳美雲上臺一開口就唱日語流行歌,把觀眾逗樂到不行。後來打虎的功勞被弟弟搶走,也導致弟弟為求富貴,拋妻成為駙馬。
再接下來是跟番邦公主對陣,娶了公主,得到國王的地位。由於對手演員較年輕青澀,這段戲一筆帶過。
最後,天富在返鄉路上撞見天賜追殺親生母親和妻子(父親已被天賜踢死),公堂上,天富痛責天賜,陳美雲即興唱出大段快板雜唸,細數自小父母如何嬌養天賜,作為養子的天富如何侍候弟弟,如何賣身,不料天賜背棄親人,犯下逆天大罪。她信口拈來,從「皆-江-ㄐ」(《彙音寶鑑》),不斷換韻,觀眾叫好不迭。天富欲斬天賜,又怕吳家絕後,哭喊:「天公啊,我擔不起啊!我擔不起!」此時吳母亦哭天搶地,突然雷聲大作,雷神現身,劈死不孝子。
整個戲臺因為這最後這一場戲幾乎沸騰起來,完美地示範了飽學的演員,一旦進入劇中情境,唱詞和對白如何像泉水般源源湧現。
在很隨意的路邊戲臺,陳美雲可以以即興功力讓觀眾發出「不虛此行」的讚嘆。她的精彩當然不止於此,她的藝術經得起放大檢視,細細琢磨,特別是唱腔。歌仔戲用「轉韻」、「做韻」或「牽韻」等詞,指稱歌唱的「行腔轉韻」,指的是演員根據個人的音色、音域、情感表達等,音隨字轉,除了要合拍,更要在旋律起伏中,創造優美的轉折,雕琢出聲音的表情。陳美雲對各個環節都處理得很細緻,個人認為她掌握了歌仔韻的精髓,並修飾以流行歌的柔美,擅長在旋律的轉折中營造迴盪頓挫之感,這種頓挫是溫柔的,彷彿水上行舟,「欸乃一聲過小橋」,激起陣陣漣漪,餘韻無窮。
1995年的《李娃傳》和的2000年《刺桐花開》,大概是陳美雲狀態最巔峰的時候。愛好戲曲的朋友們,多能透過藝文劇場欣賞她的神采飛揚和藝術上的細膩美好。可惜的是,見識過陳美雲即興功力的也許就沒有那麼多。「活戲天王」的名號非她莫屬,是她,從賣藥團、內臺戲院、廣播、電視到外臺酬神演劇,不斷涵養、成長,以過人的機智、飽學和優美的藝術質地,擦亮了這塊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