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排灣族文化 無悔付出
我在2010年透過音樂人聶琳認識了任教於泰武國民小學(後簡稱泰武國小)的查馬克老師。那時正是八八風災過後,泰武國小校舍被吹壞了,學校暫時搬遷到佳興部落的臨時校區,學生的家庭也被安置在不同的鄉鎮部落。每到假日的練唱,他除了教唱,還必須提早二小時開車出門,充當司機,到各個部落和安置所去接孩子到學校練唱。練唱結束後,他再自己一個人花二小時把孩子一一送回到家。來回接送就要四個小時的額外時間。那時我常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著這個人長年做出這樣的付出,無怨、無悔又無償⋯⋯。
後來我得知他的傳統歌謠和文化啟蒙早在孩提時代就開始了。從小聽著家裡的vuvu(祖輩親屬)吟唱傳統歌謠,而查馬克的母親年輕時是部落裡知名的發片歌手石秀英女士,他從小跟著媽媽看著她在臺上演出。這些幼年的記憶,為他的音樂養成種下了種子。他高中時買了一張風潮音樂發行的專輯,那是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教授採集製作的《排灣族的複音音樂》,才驚覺原來vuvu口中的歌謠在學者眼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而他就讀臺東師範學院(現國立臺東大學)時加入的杵音文化藝術團,更是為他種下了傳承文化的種子。
泰武古謠傳唱 唱出傳統文化
查馬克身為一個教育家,他所關注的孩子從來不只是前面成績最好的那百分之三,他說:「那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七怎麼辦?」他深信,每一個靈魂的價值都是平等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鼓舞。所以除了學科之外,他教導孩子傳統刺繡、木雕,也教孩子唱傳統歌謠,因為他知道沒有文字的排灣族,將最深層的文化都包裹在傳統歌謠裡。排灣族人從出生、愛戀、婚配、生活、祭儀到喪病,都離不開歌謠。沒有學過音樂的查馬克,透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歌謠一字一句教給孩子們,因為部落的耆老們也是用這樣的方式把這些傳統古謠交給他的。他每年帶著孩子登上排灣族的祖靈之地北大武山,唱傳統歌謠給祖靈聽,讓祖靈認識孩子們。他對孩子們說:「唱給祖靈聽,唱給土地聽,唱給自己聽。」那才是他們真正的舞臺。
查馬克就是這樣,帶著學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挖掘其中的不平凡,再透過反覆的練習,把這些超凡而美好的事,內化成生活中的平凡,來建立自己身而為人的價值。古謠的傳唱,就是一件超凡而美好的實踐。他用音樂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天賦跟價值,同時做文化傳承。這一點我們從他一手帶大的「泰武古謠傳唱」看到了印證。
他所帶領的泰武古謠傳唱在風潮音樂發行了兩張專輯──由聶琳與我共同製作的《歌開始的地方》,為了貼近現代人的聆聽習性,我們用當代的音樂語彙編曲,如同為老畫作鑲上新畫框,讓傳唱百多年的古老的歌謠能走得更久更遠。幸運的是,專輯發行後受到部落人們極大的支持與喜愛。
錄製下一張專輯《歌.飛過群山》時,核心團員們正值國中青春期,也是傳統排灣族人情竇初開的年齡。於是查馬克在這張專輯裡收錄許多排灣族傳統情歌。而此時的核心團員在查馬克多年的引導下,不論是音色或個人的聲腔展現都已游刃有餘。他幽默的說:「只有這個年紀的孩子才能唱出情竇初開的乾淨與純粹,年紀再長一些就會開始想太多了。」這兩張專輯分別在2012年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和2014年流行音樂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這兩張專輯的獲獎,帶動了更多沿山部落的學校加入了古謠傳習的行列,查馬克也很樂於毫不藏私地分享古謠傳習的經驗。
美國葛萊美獎音樂人Daniel Ho是《歌.飛過群山》的共同製作人。我們的分工是這樣的:我負責在臺灣的Vocal製作,先與查馬克確認好選曲。之後,我根據田野錄音為每首歌曲架構好調性與曲式框架,並在臺灣進行正式的Vocal錄音與製作,再將音檔傳送給美國的Daniel負責編曲與混音後製。印象深刻的是,當時Daniel跟查馬克和《泰武古謠傳唱》還未曾謀面。這位獲獎無數的大師級音樂人聽了我傳給他的錄音檔案,超驚訝地跟我說,孩子們唱的裝飾音、聲部的層次和音色的鬆緊、高潮後的靜默,有時又從團員的低吟中突然穿透出一段即興樂句,這樣的和聲編曲也太高級了。「查馬克是怎麼教這群孩子的?妳確定查馬克真的沒學過音樂嗎?」Daniel問。
Daniel說:「我發現自己經常陷入一種啞口無言、眼眶濕潤的狀態,究竟他們如何只靠一段錄音就能輕易抓住人的情感?⋯⋯孩子們怎能在那麼小的年紀就精通這些歌曲的精髓呢?這一定是來自某人或某地的啟發⋯⋯或許那人就是查馬克,他為孩子們打開探索世界的大門,他擁有與生俱來的音樂細胞,足以帶領孩子們向前邁進,他的能力就是讓這些孩子變得更有價值。」
雖然在專輯發行之前,查馬克和泰武古謠傳唱就已經常受邀出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但專輯發行後的幾年間,孩子們的歌聲吸引到更多國際音樂節策展人的注意,多次受邀到世界頂尖的專業舞臺演出。當年查馬克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七的學生,因為他所貫徹的教育理念,得以乘著歌聲的翅膀飛向世界,跨越語言的界線,收服了國外的聽眾,被世界看見。
用音樂滋養生命 用生命影響生命
2015年在屏東縣政府和當地文化人與藝術家的聯手支持下,開始了一系列「斜坡藝術祭」、「斜坡音樂祭」活動,查馬克是最主要的策展人。這個系列活動為音樂、藝術與文化傳習者提供了具體展現的舞臺,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養分與動力。於是這股古謠傳唱的風潮,也從他所在的泰武國小這個單點,延伸到南方沿山部落的各個學校,逐漸連結成線。而他所策展的活動又將這些線,串接成面,最終形成「斜坡音樂藝術祭」這個立體的文化品牌。
過去近三十年,我親眼見證了傳統歌謠從凋零,逐步走向保種、灑種、生根、分枝,再往全臺灣開枝散葉的過程。這些年間,部落當地有諸多學者、知青、藝術家與文化人都不遺餘力地投入原住民族文化復振的行列,而查馬克串連這些點線面,是帶動整個南臺灣原民文藝復興的重要推手。
這就是查馬克的遠見──「用音樂滋養生命,用生命影響生命」,並且一輩子身體力行,造就出真正深植人心的深遠影響。
他只是一個小學老師,
卻活出了文化巨人的貢獻。
他已經離開人世兩年,
但至今他仍然是斜坡部落裡活生生的傳奇。
謝謝傳藝金曲獎的評委老師們
看見了他的非凡成就。
他不只是排灣族的,
也是全臺灣的查馬克.法拉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