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藝工坊裡的三位快樂接班人

  • 文:郭耿甫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郭耿甫
  • 點擊數:3953
三位快樂駐園的工藝接班人,左起王清源、施懿紋與李瑋。(郭耿甫攝影)
描述

傳藝工坊位於宜蘭傳藝園區展示館大廳一隅,「接班人」醒目的戶外大字看板遠遠就可注意到。一踏進館內,輕脆的金屬敲打聲便迎之而來,循聲可見的是在一旁低頭專注工作的錫工藝接班人。我注意到一對母女站在他面前好一會,小女兒專注好奇得攀上了矮櫃,工藝師抬頭與女孩四目交接,隨即露出微笑說:「要不要進來,從這邊可以看得更清楚。」

五類工藝輪番上陣
活態立體展示珍貴技藝

傳藝工坊空間並沒有太大,但卻可見設計之巧妙。五個類型的傳統工藝在當中各自有工作區域,隔板與牆面被使用為工藝製作與背景介紹,並且也可以看到每一種技藝所需的材料與工具。107 年共有十一位結業藝生加入駐園的行列,依照各自不同的情況協調排定在工坊出現的時間,原則上每天都一定會有接班人在現場。

造訪當天在現場當班、106 年工藝接班人計畫在園區試辦就參與的施懿紋表示,原本的工作室位於園區內其他建築的二樓,雖然也開放參觀,但幾乎沒有遊客會走進來。當時也安排定時在展示館進行現場示範,但與工作室分隔兩地,執行起來有太多的困難。如今駐園工作室就是工藝技術活態展示的現場,同時也是小規模的作品展場,以及講座與影片播映的空間,並且與工藝常態展和特展的空間合而為一。靜態與動態交融,對於遊客的參觀體驗,或是藝生的工作執行便利,都提升了很多。

施懿紋與木雕組的幾位藝生輪流,每人每周在工坊值班兩天,駐園計畫除了提供工作與推廣空間,也提供園區的住宿以及工作日的津貼。然而對她而言,持續駐園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對於傳統木雕藝術能作更好的推廣工作。

 2 王清源幾乎就把宜蘭傳藝園區當作第二個家。(郭耿甫攝影).jpg
王清源幾乎就把宜蘭傳藝園區當作第二個家。(郭耿甫攝影)

國寶藝師的女兒
透過推廣任務讓理論與實作建立了聯繫

施懿紋是國寶木雕藝師施鎮洋的女兒,然而習藝之路卻並沒有獲得父親特殊的引導與照料。她說:「爸爸媽媽都沒有特別引導或者期待子女走上木刻的路,從小父親的木雕工班工作區也因為安全性的考量,而被叮嚀『最好不要靠近』。」身上木刻的DNA 直到大學畢業工作了好幾年,自己才透過「報名」父親的木刻班,跟著一票學生一起學,後來也跟著文資局的藝生計畫,拜父親為師,與幾位同門共同學習父親的技藝。

對目前同時在臺北藝術大學讀研究所,並且與父親進行木雕藝術叢書編作的施懿紋而言,駐園傳藝中心成為自己在木雕技藝鑽研與藝術理論探究雙重面向上的節點。透過與不同對象工坊訪客的解說與示範當中,讓她從只知道手作,逐漸系統性地整理工序、典故、歷史、美學與人文的知識與故事,她發現:「必須如同講故事一般的分享,無論大人小孩,才能夠聽得下去。」

對於每周來到園區的收穫,施懿紋還特別補充:「其實當其他接班人在講解的時候,自己在一旁一邊工作一邊聆聽,也獲益良多。」

3 接班人 李瑋選擇將大部分時間投注在園區安心創作並嘗試自己的錫工藝路。(郭耿甫攝影).jpg
接班人 李瑋選擇將大部分時間投注在園區安心創作並嘗試自己的錫工藝路。(郭耿甫攝影)

接班人計畫如東風如添翼
大齡藝生以園區為家

漆工藝的接班人王清源工作區與施懿紋相鄰,問他對於一邊工作一邊要分擔解說,甚至要負責講座與執行工作坊的任務,是否覺得有壓力。然而王清源愉快的回應,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自己脫胎換骨。過往他是一個極度害羞內向,甚至有表達障礙的人,但是因為對漆工藝的學習熱情,以及深刻感受到大眾對於漆器的陌生,讓王清源成為漆工藝的最佳代言人,竭盡所知要讓來到這裡的訪客增添對漆工藝的正確了解。

在駐園的結業藝生中,兩鬢花白的王清源顯得突出。雖說並非是當中最高齡的結業藝生,但他勇敢的在半百之年,完全放下從事二三十年的日本貿易職場生涯,拜師專注學藝,熱愛與決心令人欽佩。他也特別感謝家人願意支持他,幾年前王清源考取臺灣藝術大學碩士班,希望能在技術之外,在漆工藝的創作上更上層樓。

進一步問他對於傳藝中心規劃的駐園計畫看法,王清源有點激動的說了四個字:「恰到好處!」由於漆工藝創作, 需要較大型的空間,對於寸土寸金的臺北,幾乎就是奢想。因此在藝生計畫結束,能夠獲得這樣的延續計畫,當然是太好的機會。雖然「表定」的值班時間只有九天,王清源每周除了固定返校上課的兩天,其餘時間就幾乎全留在宜蘭園區,除了有更多更完整的時間空間可以專注,他也樂於在表定的值班之外,與來訪的遊人分享交流。

最年輕的駐園接班人
安心專注自己的工藝路

今年二十七歲的李瑋,是另一位以園區為家的結業藝生。除了每兩周回臺中老家一趟,其他時間也就安心地留在園區。由於大學時代開始接觸金工,逐漸在錫工藝的世界落下了腳,並成為國寶藝師陳萬能的弟子。文資局的傳習計畫結業沒多久,傳藝中心的接班人計劃接續推出,李瑋坦言,當時曾經歷經一番的思索,猶豫是否要加入駐園的行列當中。

由於李瑋家住臺中,距離恩師陳萬能的工作室所在地鹿港不遠,倘若留在老家固定跟著恩師,確實立刻就有比較穩固的工作來源與收入。但最終李瑋選擇離開舒適圈,來到宜蘭園區駐園。一方面駐園提供了住宿,每個月至多可以排十二天工作日也有津貼,對於生活簡約的他,溫飽無虞,可說無後顧之憂。

圖四  漆工藝接班人王清輝(右三)感謝有這樣推廣的機會磨練,讓原本害羞內向的自己脫胎換骨。 .JPG
漆工藝接班人王清源(右三) 感謝有這樣推廣的機會磨練,讓原本害羞內向的自己脫胎換骨。

原來李瑋有著自己想要試探的錫工藝之路。在過往,錫器在臺灣主要是運用在祭祀禮器,抑或是藝術品之上。然而李瑋覺得錫器應該可以走入更多當代人的生活面向當中,這部分是自己恩師比較沒有耕耘,卻是他自己很想要跨越的領域。因此,他安安心心地待了下來,遊客走後,夜幕低垂的園區成為李瑋更能夠專注工作、沉澱思慮的所在,我問他是否是接班人當中,最以園區為家的一位?他微微地靦腆笑著說:「王清源老師才是最厲害的。」

我心想,確實如我心想,確實如李瑋所投入的錫工藝創作,光是每日持續地敲敲打打,也並不容易在一般的城市裡面,能夠找到一方可以被接納的角落,安心創作。

十一位傳藝藝生談不上甚麼了不起的數字,但是在一切都追求速效的時代,十一位定的下心拜師學藝的接班人,能夠在結業之後,獲得繼續堅定走著孤獨工藝之路的支持、尊重、學習與發揮,我相信是社會大眾所樂見。更不妨走一趟宜蘭,去聽聽不同接班人分享他們的熱愛、歷程與夢想。

5 遊人離去後的工坊是工藝師更可以沉澱專注的創作天地 (圖為施懿紋).JPG
遊人離去後的工坊是工藝師更可以沉澱專注的創作天地 (圖為施懿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