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戲曲舞臺上 看見臺灣

  • 文:陳淑英
  • 圖:一心戲劇團、唐美雲歌仔戲團、合和藝苑、尚和歌仔戲劇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明華園戲劇總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秀琴歌劇團
  • 點擊數:1351
2019 年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回顧仕紳林獻堂推動臺灣民族文化運動波瀾壯闊的一生,隱隱然要以各地方故事匯聚成國家歷史。
描述

作為三大單元之一的「戲曲臺灣」,可以說是臺灣戲曲藝術節最具分量的組成,也可以說是最能為藝術節定調著色的重要單元,特別是當中的「年度旗艦製作」,總是帶來許多議題的關注,成為視覺的焦點,並且連續兩年都在首演之前一票難求,也帶動起整個藝術節的熱潮。

戲曲臺灣創造旗艦製作 展現繽紛戲曲文化

這兩年以來的戲曲臺灣單元,主要呈現了兩大特色。

 

首先,也可以說是最為突出的特色,便是兩屆以來都製演旗艦製作,內容以臺灣在地故事為背景,邀請具代表性團隊及國寶藝師共襄盛舉,希望透過年度重要製演,連結觀眾對於本土文史的記憶與情懷。

  

2018年第一屆旗艦製作《月夜情愁》為例,邀請邱坤良教授編劇創作、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主演,以戲中戲的方式描述1930年代臺灣東北部各城鄉中西皮及福路兩派進行分類對抗、械鬥的情境。演後獲得第17屆臺新藝術獎第一季提名,由此可見深受各界肯定。

 

(2019) 年第二屆、於328日首演的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由一心戲劇團製作,融合歌仔戲、京劇、音樂劇等不同表演形式,回顧仕紳林獻堂推動臺灣民族文化運動波瀾壯闊的一生。承續了旗艦製作的初衷,是以臺灣各地為背景的在地故事為依歸、並藉由戲曲形式新創出的內容,去完整臺灣在地人民的共同記憶,而這也和文化部一直以來所強調的「以各地方故事匯聚成國家歷史」不謀而合,希望能夠經由這樣的理念,就此一塊一塊的完成屬於「臺灣」的故事拼圖。

 

第二個特色,則展現臺灣戲曲劇種多元的「特點」,以觀眾熟悉的臺灣傳統戲曲的優質劇作為主,囊括歌仔戲、傳統掌中戲、南管戲、客家戲,以及京劇、豫劇等劇種。譬如2018年有南管國寶吳素霞老師領軍的「合和藝苑」演出七子戲《陳三五娘》、集客家戲菁英於一團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演出三腳採茶戲經典選折;今年有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帶來家傳戲碼《年羹堯傳奇》、臺灣豫劇團《龍袍》、明華園戲劇總團《龍城爭霸》等。

2018 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第一屆旗艦製作《月夜情愁》,以戲中戲的方式描述1930 年代臺灣東北部各城鄉中西皮及福路兩派對立的情境。.jpg

2018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第一屆旗艦製作《月夜情愁》,以戲中戲的方式描述1930年代臺灣東北部各城鄉中西皮及福路兩派對立的情境。 

2018 年《陳三五娘》由南管國寶吳素霞老師領軍的「合和藝苑」帶來難得一見的七子戲經典選折。.JPG

2018年《陳三五娘》由南管國寶吳素霞老師領軍的「合和藝苑」帶來難得一見的七子戲經典選折。


藝術節重現傳統戲曲美

觀察這兩屆傳統戲曲藝術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陳碧涵博士表示,「傳統戲曲本來就是民間文化的結晶,本應與生活緊密連結,只不過當代人追求現代化,總是將經濟議題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忘了戲曲文化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傳藝中心策展傳統戲曲藝術節,適時提醒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戲曲的美好。」

 

陳碧涵十分認同臺灣戲曲藝術節創造機會、引領現代人欣賞傳統戲曲經典,「或可歸因於藝術節節目具有高度包容性」。陳碧涵指出,「藝術節容納多元劇種,而且新舊製作皆有,如今年秀琴歌劇團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是2011年作品,但大家皆知戲是愈磨愈好,該劇首演後接續在國家戲劇院、高雄春天藝術節演出,此次再現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舞臺,爆發的表演火花令人期待。」

 

其次,陳碧涵亦認為藝術節給予團隊極大的創作空間,不僅呈現臺灣傳統/現代戲曲群像,又顯現傳統戲曲與當代對話的企圖心,讓觀眾可以快速擷取各劇種表演藝術的精彩。例如《月夜情愁》重現內臺戲時期「連鎖劇」表演形式,若干舞臺難以表現的情節,透過電影來串接,重現當年觀眾交錯觀賞舞臺劇與電影的新奇場面;又如《安平追想曲》將傳統的歌仔戲曲調結合創新,且以稍帶有通俗臺語歌曲風味的方式來進行,達到滿足歌仔戲老戲迷之外,也讓一般觀眾可雅俗共賞,既不失傳統風味而又有新意。

 

「再來,藝術節起了良性刺激的作用。」陳碧涵相信,參演創作群除了趁機思考拿出看家戲,端出自家經典作品,必然亦會見賢思齊,透過觀賞其他團隊演出,激發其未來創作能量。

2018 年尚和歌仔戲劇團《禁忌的野菠蘿─黑盒子驚艷版》,以源自臺南民間故事「林投姐」全新改編創作。.JPG

2018年尚和歌仔戲劇團《禁忌的野菠蘿─黑盒子驚艷版》,以源自臺南民間故事「林投姐」全新改編創作。

2019 年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地獄變》,以畫聖吳道子為題材,展現了傳統客家戲的當代新貌.jpg

2019年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地獄變》,以畫聖吳道子為題材,展現了傳統客家戲的當代新貌。

 

製作團隊厚植製演能力

今年旗艦製作團隊一心戲劇團執行長孫富叡對此深有同感,「製作《當迷霧漸散》確實厚植劇團製演能力,讓劇團進階一大步。」

 

孫富叡慎重簡明歸納三個收獲。一,激發演員潛能。譬如一心當家小生孫詩詠在《當迷霧漸散》飾演穿越時空、變化多端的「辯士」,該辯士不是單純說書人,有時是扮演時代的旁觀者或先知,有時又兼任主角的摯友或心魔,不停地陪伴又嘲弄、安慰又質問劇中的每個角色。因為完全沒有戲曲行當可以依循,孫詩詠須徹底拋棄傳統戲曲的程式與套路,進行全新嘗試與摸索。

 

孫富叡說,「傳統戲曲演員有時比較依賴導演或身段指導,少自發性創造,但一心向來敢於挑戰,如《芙蓉歌》改編作家張曼娟同名短篇小說,成功搭起歌仔戲與文學跨界的橋樑、《斷袖》是臺灣歌仔戲少有正面詮釋同性之愛,但經由《迷霧》讓我知道,演員在詮釋角色上要更有心法。」

 

二,學習到新的排練方法。孫富叡解釋,一般傳統戲曲排練通常先將文本從國語轉為閩南語,確定念法後再設唱腔、排戲,但此回很早進行音樂創作,創作群在排練時,屢屢撞擊出各種想法,新畫面不斷湧現。例如孫詩珮有穿梭多場關鍵的傳統折子戲,如《武家坡》、《望鄉‧ 終不歸》、《文昭關》,映襯劇中人物的內在心境投射,「如果只看劇本會以為唱完即可,等到真正排下來後,才知每一段出現的折子背後都饒具深意,映照出林獻堂的內心掙

扎與轉折。」

 

三,參與藝術節讓一心戲劇團知名度大增。孫富叡表示,一心在團長孫榮輝領軍下,成立於1989年,今年適逢劇團創立30週年。30 年來不但傳承傳統劇藝,亦開創新戲,一新觀眾耳目,作品曾獲傳藝金曲獎以及臺新藝術獎入圍肯定,在業界亦算有知名度,然而有新觀眾因為看了《當迷霧漸散》更加認識一心,「驚喜一個民間中型劇團竟有能力製作如此龐大的一齣戲。戲還沒演完,已有新戲迷問一心下個表演行程是什麼。」

 

綜合製作心得,孫富叡認為,「旗艦大戲用臺灣在地戲曲訴說臺灣故事,讓我們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孫富叡坦承他這個六年級生,對林獻堂推動臺灣民族文化運動史所知幾近空白,但經由這戲才知前輩以各種溫和非暴力的手段,為臺灣人爭取民權,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卻為臺灣民主運動奠定了扎實基礎。

2019 年由明華園戲劇總團帶來《龍城爭霸》,展現臺灣當代傳統戲曲代表性團隊的深厚實力與旺盛創造力。.jpg

2019年由明華園戲劇總團帶來《龍城爭霸》,展現臺灣當代傳統戲曲代表性團隊的深厚實力與旺盛創造力。

 

盼再增加國際交流

增加藝術節主題性

臺灣戲曲藝術節如預期,透過戲曲喚起了觀眾對臺灣在地戲曲的熱情,加深了對本土情感的認同。對於藝術節的下一步,陳碧涵表達了她對旗艦製作的期許,「或許有人以製作經費多寡,界定該表演是否為旗艦節目,對我而言,更看重藝術統整的成熟度,包括拋開束縳的創意奔放,及周密的照顧節目細節等等。既是旗艦節目,推出前一定要清楚掌握品質,這是旗艦表演應承擔的責任。」

 

此外陳碧涵還希望藝術節能增加與國際傳統藝術的交流及對話機會,「好節目不該只演一次便束之高閣,藝術節邀請國外團隊來臺演出,我們也可以去交流,若對方是大場館,就安排大型節目去,反之安排小型節目去。」

 

資深戲迷朱靜如則表明了對戲曲藝術節期許,「臺灣戲曲中心是傳統戲曲領航者,具有影響臺灣戲曲發展能力。藝術節演出檔次從去年的12檔提高到今年的15檔,雖然有這麼多檔演出,然而想要達到的企圖心是什麼?」朱靜如表示,「勿讓戲曲藝術節淪為大匯演,或許給它一個更清晰具體的命題,讓關心戲曲的觀眾更加明白戲曲的未來在哪裡。」

2019 年臺灣豫劇團《龍袍》,以宋宮密史老戲新編 ,並以創新手法展現傳統戲曲的多元包容能力與活力。.JPG

2019年臺灣豫劇團《龍袍》,以宋宮密史老戲新編 ,並以創新手法展現傳統戲曲的多元包容能力與活力。

 

再創全民觀劇黃金年代

臺灣傳統戲曲接續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朵,雖無人可以預先知曉,但要持續不斷灌溉卻是必須。相信「戲曲臺灣」絕對不僅只是透過戲曲、搬演一齣又一齣屬於「臺灣」的故事拼圖,更期望匯整傳統戲曲劇團及跨界團隊的能量,展演好戲、拓展戲曲迷、再創全民觀劇黃金年代,堅守臺灣傳統戲曲應有的文化價值尊嚴、讓臺灣戲曲被全球看到。

2019 年臺南在地的秀琴歌劇團帶來《安平追想曲》以流行傳唱超過一甲子的知名歌謠為靈感。.jpg

2019年臺南在地的秀琴歌劇團帶來《安平追想曲》以流行傳唱超過一甲子的知名歌謠為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