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8點,路過行天宮看著廟宇周圍準備拜拜的人潮,轉了個彎,鑽進小巷中,買了份永和豆漿,抬起頭看著一旁的玻璃帷幕大廈,準備上班。現代與傳統的各種文化交錯,就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之中。
歷史,使得臺灣這塊小小的土地,擁有相當多元的文化,光是傳統戲劇,就有歌仔戲、布袋戲、魁儡戲、民俗藝陣等等。而隨著時間變遷,各個不同區域背景的戲曲,彼此也在交互激盪,激盪出更多不同領域的藝術,交織出多樣色彩的作品。
這跨域的火花,不只是不同派別、類型的傳統戲曲間的互相交流與合作,也是傳統 vs. 流行、傳統舞台 vs. 新媒體、東方 vs. 西方,多種不同面向的跨域碰撞,就像排列組合一般,不斷碰撞與重組,產生了各式的可能性,從服裝、道具、唱腔、舞台布幕,都不難發現傳統藝術的跨域元素結合。
「九天民俗技藝團」的陣頭演出,搭配流行歌曲,讓三太子跳起了流行舞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去年製作的大戲《可待》,以莎士比亞劇本為藍本,演出400 年前莎劇的題材;永利木器從過去日式、臺式木器花窗的製作,到現在跨領域與生活用品的結合,使得經典圖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中;楊易修將傳統南管樂器運用在爵士音樂上;真快樂掌中劇團,突破傳統掌中戲的舞台布幕,改以意象式的抽象舞台呈現。
幾乎所有的傳統藝術,都各自跨出原有的範疇,展現出全新的風貌,綻放耀眼光芒。因此本期特地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周以謙老師撰寫專文,談談傳統藝術的跨域,要如何「變」,要如何「不變」;另外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夏學理與聯廣傳播集團前董事長余湘女士,也同為傳統藝術的行銷把脈,試著找出將傳統藝術推展到日常生活的藝術行銷方針。
2020 年,就讓我們從傳統戲劇的跨域,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