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漫漫長河,來形容一個人的一生。作為一個人,一輩子是平凡或是精彩,在心底眼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度量尺。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將日子過成一天又一天,而這日日的活,跟職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有些人,一門職業就是一輩子。
用一生去貫通領會一門技藝、工藝的美,本期封面故事「一生匠心」,介紹4位甫出爐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人間國寶),這些重要傳統工藝為國家認定的無形文化資產,「明者視於無形,聰者聽於無聲」,之於有形的事物,無形之美,更容易進入我們的眼耳心鼻口,成為一種養分,在不經意間,以各種轉化的形式發揚傳遞,盡收轉繹之效。
「刺繡」是臺灣女紅文化的代表性技藝,被廣泛應用於服飾與日常生活。劉千韶藝師已有40多年的刺繡經歷,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刺繡工藝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作品風格優雅,充分表現出其美感與藝術價值。「緙絲」工藝歷史悠久,起源於西元7世紀中葉;黃蘭葉藝師長達40餘年的職業生涯,熟知西陣織之綴織技法,由材料採集、染色、織、繡,完整體現緙絲的各項工序,並在謀生技能之外,表現創作上獨到之構圖與配色美學。
閩南人稱的「春仔花」,在客家稱其工藝為「纏花」,纏花工藝大師陳惠美師承謝陳愛玉阿嬤,在傳統中找尋新意,讓春仔花不限於古時婚嫁的用途,一路走來有苦有樂。不拘泥傳統形式的「木雕」陳啟村藝師,則師承福州派林依水師傅,並至著名佛具店「人樂軒」磨練技巧,掌握雕刻、漆、粉線裝飾,足以反映府城福州派藝術特色。
在專研自家的獨門功夫外,「傳承」是4位「人間國寶」現階段最看重的使命之一。生之河流漫漫,若能如林木般開枝散葉,美的技藝將能成為大江大河,一代一代的積累下去。一生能專注做一件事是幸福的,在觀賞之間,是否感受到這些大師手的溫度呢?工藝之美,就來自這獨一無二,手的味道。時間的技藝,就靠這一雙又一雙的手,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