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期

說唱談藝趣

瀏覽次數:4328

近年來雖因網路、影音媒體的興起,導致大眾看戲習慣轉變,但仍無法阻止傳統戲曲資深戲迷走入劇場的決心。劇場有著媒體無法取代的現場魔力,除了視覺與聽覺之外,現場的氛圍、觀眾與戲一同起伏呼吸,才是戲迷們對現場表演無法忘懷的主要原因。而「說唱藝術」作為與觀眾距離最近的傳統戲曲表演,如何持續吸引老戲迷,同時培養新生代觀眾,則是當代說唱藝術家十分重要的課題。

出身崑曲世家的劇作家田士林指出,所謂的說唱藝術,即是流傳於民間的講唱文學,雖是文學,但卻以講與唱的方式呈現。在教育不普及、識字率低的時代,既是普羅大眾的娛樂,同時也具有讓文學普及的功能,而這類似的表演最具代表性的是相聲、唸歌、評書等等,雖然在1960年代曾經式微,但在1980年代後,不少團期許以培養新生代、創新表演形式等方式,致力於說唱藝術的復甦,試圖再度逗笑觀眾。

1980年代,臺灣相聲幾乎式微20年後,王振全成立了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成為培育說唱藝術演員的搖籃,同時也是少見使用臺語演出相聲的藝術家,希望藉由不同語言開拓相聲的可能性,讓相聲在臺灣得以扎根。台北曲藝團的葉怡均可以說是臺灣專業女性相聲演員的先驅,不僅在劇院中實踐與觀眾「調頻」,同時也致力於研究,是少數跨足業界與學界的相聲家,期望藉由有系統及條理的教學,從小培育未來的相聲演員。微笑唸歌團儲見智夫婦和鄭美則是傳承自楊秀卿老師的「口白歌仔」,三人在拜師學習的過程中,將楊秀卿口述的歌詞抄寫下來,集結成「歌仔冊」,為傳承盡力,同時也積極與音樂人合作,以期創新唸歌迎向現代。投身臺灣音樂文化志業超過半世紀的簡上仁,堪稱臺灣民謠國寶,期望將注重辭意優美的臺灣民謠推廣全世界,翻轉一般人認為臺灣歌謠粗俗的刻板印象。

講究結合時事、生活的說唱藝術,持續翻新,不扮高深,不論高尚,只想逗笑觀眾的演出形式,等著我們這群生活壓力持續攀升的現代人,再度走入劇場,放聲大笑。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