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當代戲曲唱腔的變與不變之間

  • 次標題:第128期-2020/02
  • 文:周以謙
  • 圖:周以謙、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384
現今的傳統戲曲有越來越多現代化的舞台設計與跨界的表現方式,圖為江之翠劇場的表演作品《行過洛津》。(秦大悲攝)
簡介

許多戲曲音樂家在創作時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使它更富有表現力,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過去的程式。究竟哪些能夠「變」?哪些又不該「變」?

臺灣戲曲唱腔的創新精神

臺灣過去曾是個移民社會四百年前漢人唐山過臺灣」,來到臺灣這塊土地打拚起家繁衍先民在建構移民社會的過程中文化不斷擴張產生重組與融合現象因時因地而變異出不同的文化甚或產生新的文化歌仔戲在臺灣的誕生即是一例即使歌仔戲在日治期間受到皇民化運動一時的壓制也有其因應之道改頭換面以皇民劇」、「臺灣歌劇新劇等名稱求得存續

戰後的臺灣因應內台戲廣播電台及電視的各種商業演出歌仔戲唱腔的創作獲得一些發展首先是資深的琴師藝人進行創作並從其他各地劇種歌謠唱腔仿造了如哪嘎嘎〉、〈陰調〉、〈廣東二黃〉、紹興調〉、〈漢調有些劇團則創作主題曲並冠以團名南光調〉、〈文和調〉、〈寶島一調電視歌仔戲則邀請流行歌曲工作者創作了大量的所謂電視調」,至今仍被傳唱不歇這些唱腔創作大多為個別單曲少數曲調則具有套曲形式但戲場上仍然大量的以七字調〉、〈都馬調〉、雜唸調等傳統曲調的演唱為重

年代開始文化上的本土化浪潮逐漸加溫歌仔戲開始受到應有的關注同時政府文化單位也開始挹注資源開始了許多大型舞台演出兩岸開放後受到陳彬及江松民等少數幾位大陸音樂家來臺進行交流創作之影響本土音樂家逐步吸收大陸創作經驗加上復興劇校將歌仔戲人才培育納入正式教育體系人才逐漸加入業界逐漸豐富了歌仔戲音樂的質量

另一個觀察是臺灣的京劇戰後的京劇在商業劇場( 內台戲) 一度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的海派京劇更是受到京劇戲迷熱愛聯彈則是海派京劇重要的特色之一其乃是在皮黃腔的旋律基礎下新編唱腔靈活而緊湊地進行多人對唱極具戲劇效果兩岸開放後多位大陸優秀的京劇專業人士先後來臺與本土音樂家交流並共同進入創作行列使唱腔創作更加的活絡且引入較為多樣化的流派唱腔及主題貫串寫作觀念整體而言其新腔的創作與固有的皮黃音樂風格較為融合具有一致性也可視為是對於傳統京劇唱腔的開創

當代戲曲唱腔編創的探討

在戲曲舞台上具有傳統特色的唱腔音樂在戲曲程式中被靈活運用生命力旺盛即使重複地被傳唱使用依然百聽不厭同時也有許多戲曲音樂家在創作時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使它更富有表現力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過去的程式究竟哪些能夠」?哪些又不該」?不變之間這猶如一場拉鋸戰以下提出幾個參考方向

( ) 與傳統藝人合作的重要樂師是最了解演員唱腔能力的人作曲家如果無法完全了解演員在唱腔上的特點將無法寫出最適合演員個人特色的旋律這時除了需要與演員進行多次的演練也必須採納資深樂師專業上的建議方能寫出動人的唱腔並維繫住資深藝人的傳統特色

( ) 一齣戲中不應創作太多單曲避免同一齣戲中創作太大量的單曲在每部戲大約150 分鐘左右的演出時間裡觀眾實在無法對多首曲調產生印象某些劇團老闆花錢邀請作曲家的目的是為了創作更多的單曲寫得愈多愈划算卻不知此觀念可能會降低新戲獲得成功的機率相反的,「一曲貫串或者主題音樂的創作手法是較為可行且有效率的手法

( )跨界跨的是什麼界?」跨界作品牽涉到市場的接受度演出者( 演員及樂師) 的能力以及訓練排練質量多寡等問題難度相當高叫好又叫座的前例不多不小心的話甚至反而會失去原有戲迷的支持殊不知跨界作品即使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及藝術視野高度作為支撐也不見得能夠獲致成功如果有跨界創作的需求建議應謹慎看待並盡速尋求相關專業人士的協助增強補足專業知識而藝術視野則是自我音樂修為的長期養成實無法速成總之無論跨界幅度到哪變化的幅度多大唱好自身劇種的傳統唱腔才是劇團最重要的基本任務

( ) 過多即興式的唱腔應避免臺灣某些本土劇種演幕表戲時常出現這種即興演唱優秀的傳統藝人經常為之並引以為傲俗稱腹內滾」。其實它奠基於藝人求學時大量的學習再依憑長期經驗累積的能力進行即席演唱精彩的即興演唱猶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可遇不可求難能可貴倘若失敗的話卻是噩夢一場最好能夠避免過多的即興並採定腔定譜以減少唱奏的失誤

創作與演出的自我省思

當代的戲曲新編唱腔時常因為演唱能力不足而受到限制這種情況若出現於年輕演員主因往往是經驗不足而出現在中生代或資深演員身上則是基礎訓練或先天條件不足以歌仔戲這樣的本土劇種而言傳統上較缺乏足夠質量的戲曲基礎能力訓練常出現的問題包括音準不佳音域不夠寬廣韻味不足等行當特色聲腔逐漸褪色也是隱憂之一是否能夠放下身段卸下光環冷靜孤獨的堅持學習的道路將是演唱藝術提升的關鍵

當代戲曲的創新應避免過於躁進為創新而創新譁眾取寵等態度作曲家必須在傳統與創新之中」、「變與不變之間有所矜持最終憑藉自身高雅的美學觀及智慧去進行判斷如此才能留下永恆傳唱的作品

參考書目:

  1. 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 徐麗莎 1991 學藝出版社
  2.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 邱坤良1992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3. 20 世紀戲曲音樂發展的多視角研究 劉正維 2004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