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五座金鐘獎肯定 范欽慧的聲情紀錄

  • 次標題:第15期-2016/10
  • 文:趙靜瑜
  • 圖:范欽慧
  • 點擊數:5529
在山林間無數的等待、捕捉,范欽慧錄下了臺灣的聲音。
簡介

「聲景的組成包含了自然音、社會音、文化音等不同主軸的內涵,這一切,都跟我們關懷的土地與生命有著不可分割的意義。」

有人用視覺記錄臺灣土地與傳統的樣貌,有人則是用聽覺。大二一份沒有學分的廣播實習作業,成為五座廣播金鐘獎得主,臺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的人生伏筆。這個月她將首度與臺灣國樂團合作「聲景音樂會」,這是臺灣首次以聲景為名舉辦的音樂會,范欽慧用另一雙觀察大自然與傳統的耳朵,讓國樂有了更多土地的風景,傳統的記憶。 

聲景   記錄了土地的變遷 

「聲景的組成包含了自然音、社會音、文化音等不同主軸的內涵,這一切,都跟我們關懷的土地與生命有著不可分割的意義。」

從小范欽慧的母親常常對著錄音機哼哼唱唱,范欽慧也耳濡目染,自己拿著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聲音跟想法,還會偷偷錄下父親的打呼聲與母親的炒菜聲。後來考上政大新聞系,大二一份沒有學分的廣播作業實習,讓范欽慧接觸了傳統原住民文化與廣播的魅力,「那時參加山地服務團,當服務員,因為要作廣播,我就想到如果可以把原住民唱的歌收集起來,就可以變成廣播。」 

 

范欽慧提倡聲景概念,她呼籲只有更多人一起保護這塊土地,傳統的,大自然的聲音才不會消失。

范欽慧提倡聲景概念,她呼籲只有更多人一起保護這塊土地,傳統的大自然的聲音才不會消失。

布農八部合音   純粹的感動 

當時是1987年,才大二的范欽慧,初生之犢不怕虎,自己坐著公車就到中研院找民族研究所的知名研究員胡台麗,胡台麗則把范欽慧介紹給當時才剛當兵退伍回來的王嵩山,「王先生現在已經退休,但當時非常年輕,他把我帶去中研院的聲音資料庫,我找到了呂炳川教授當時作的田野採集錄音,包括當時甚少聽聞的布農族八部合音,我很感動有那樣的和聲。」 

那些錄音帶被范欽慧拷貝出來,並作了許多口頭訪問跟研究資料,在「政大之音」廣播放送,「同學都問,我去哪裡找來這些稀奇古怪的資料?」後來新聞局廣電基金有一個比賽,范欽慧再把這些素材濃縮成一集去參加,得到當屆全國唯一特優,還上了報紙頭條,這個沒有學分的功課,讓范欽慧知道,廣播也可以成為她的動力,驅使她探索世界。

范欽慧從作曲家李英的創作中,聽見了東北季風,聽見了臺灣地質的變動,「國樂完全可以詮釋土地的聲音。」范欽慧從作曲家李英的創作中,聽見了東北季風,聽見了臺灣地質的變動,「國樂完全可以詮釋土地的聲音。」

用聲音了解土地  探索世界 

范欽慧後來擔任教育電臺「自然筆記」主持,也是知名自然作家,由於喜歡傾聽自然,1997年走入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台灣生態環境、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2013年推動「寂靜山徑」計畫,喚起更多人關注自然聲景保護的價值,積極推動聲音的環境教育,創作版圖多元豐富,包括文字、聲音、影像、展覽、音樂會,藉由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來傳達對生態與土地的關心。2015年更創立「臺灣聲景協會」擔任理事長。

「沒有想過,把聲景記錄下來,可以把我帶去我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地方,好比製作這場音樂會。」

范欽慧說,她從小就聽過國樂,但怎麼也無法把國樂跟聲景鏈結在一起,「後來我去聽了臺灣國樂團以易經為主題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讓我完全改觀。」范欽慧說,《易經》其實就是風生水起,卦象就是大自然的千變變化,我印象很深刻,聽到指揮家也是作曲家李英寫的曲子,我聽見了東北季風,聽見了地質的變動,「我想像中的國樂表現形式非常侷限,沒有想過國樂可以作出抽象而現代的創作,這讓我願意將我的錄音與國樂結合,希望這些聲音能夠透過音樂會,傳到更遠的地方,喚起人們對於土地的記憶與珍惜。

無數時間的等待   化成無數生命悸動

這場音樂會將由閻惠昌擔任指揮,范欽慧負責聲景設計與解說,「這次展演的不光是人類創作,也希望讓樂迷進到音樂廳感受真實的聆聽。」范欽慧把她長年錄音兩千公尺高的太平山搬進音樂廳,透過音效與新創作,「樂迷可以聽見臺灣的貓頭鷹與山羌此起彼落對唱;大雷雨自空中落下,變成河流,不顧一切奔流的聲響,都將在1014日臺北國家音樂廳內展現。

范欽慧說,「山林被濫墾濫伐,人們會抗議,會保護;但對於臺灣日漸消失的自然聲響,沒有人會很關心,我希望提倡聲景的概念,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愛護這塊土地的所有生態,只有更多人一起保護這塊土地,傳統的,大自然的聲音才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