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超微小工藝 毫雕創作陳逢顯 尺寸之遙 一米一世界

  • 次標題:第139期-2021/12
  • 文:鐘予希 
  • 圖:徐榕志
  • 點擊數:1135
憑藉著深厚美學實力與自身努力,陳逢顯如今為華人毫芒藝術界的第一把交椅。
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館典藏《雕橄欖核舟》,開啟陳逢顯超過四十年的毫芒藝術之路,他無師自通,業精於勤,終究成為華人中少數精通於毫芒五藝之人。

由國立故宮博物館所典藏的《雕橄欖核舟》,是乾隆初年造辦處著名牙匠陳祖章,沿著橄欖核天然外形,將一顆果核雕琢成一艘蓬船,門窗可開合,小船上乘載船夫、僮僕和船客共八人,身形樣態各異,而舟底刻印大文豪蘇軾《後赤壁賦》三百餘字的全文,整艘船栩栩如生,鬼斧神工讓人嘆為觀止;而位於靜巷闢弄間,草花相映成趣的陳逢顯毫芒雕刻博物館中,同樣有一顆橄欖核舟,是由現年六十五歲、臺灣毫芒藝術家陳逢顯所雕,舟底飾以《楓橋夜泊》的微書與微畫,精巧微妙,讓人讚嘆。

毫芒藝術分五藝 貴族賞玩工藝

小學時,一趟國立故宮博物館的戶外教學,精巧的微雕藝術品《雕橄欖核舟》,開啟了陳逢顯創作毫芒藝術的契機。「雕橄欖核是民間傳統技藝,王公貴族將其視為時尚,把玩於掌中。」陳逢顯說把取材於自然之中的核、骨、象牙、竹,甚至穀物、果實、金屬等以毫芒五藝加以昇華價值,是從古至今毫芒藝術的真意。

早在殷商時期即有毫芒藝術發展紀錄,甲骨文即為代表之作,為了節省空間、方便重複使用,在龜板上篆刻或書寫的字型都不會太大,成了毫芒藝術最早的雛形;時至隋唐實行科舉,考生為了製作方便攜帶的小抄,所以在幾毫米大的紙片上撰寫密密麻麻的文字,衍生了微書;行至明清時期,毫芒雕刻才達到藝術巔峰。

毫芒藝術若以技術區分,可細分出微雕、微刻、微書、微畫、微塑五種,絕大部分的毫芒藝術家多專攻其中一藝,但陳逢顯卻是罕見的五藝皆有涉獵,且深受兩岸三地微雕藝術界肯定,「全心全意投入,再加上有素描及書法的底蘊,運用在各種素材上則一通百通。」陳逢顯表示。

有藝術天賦且勤於練 工作亦是試煉場

陳逢顯在小學三年級時即展現了繪畫的天賦,國中時期在師長的鼓勵與督促下,練就了一手好書法,等到高中時期,他進入稻江高中就讀美工科奠定下深厚美學基礎,「但學校老師教的只是基本功,最重要的是自我鍛鍊。」後來,陳逢顯進入部隊當兵,擔任文書工作,三年期間在軍中不斷練習素描、水彩、水墨和書法,進而達到熟練境界,成了日後滋養毫芒藝術的沃土。

退伍前兩、三個月,陳逢顯恰逢中央印製廠對外招考,他以紮實的美工實力考進製版部門,負責雕刻印製鈔票的鋼版。「製版就是要刻人像、建築物、帝雉、梅花鹿等鈔票上的圖案,如果你對素描不了解,不懂得繪畫時的透視、光線明暗和深淺,刻起來就不夠栩栩如生。」陳逢顯在中央印製廠首次接觸鋼板、鋼針、微毛筆、放大鏡等製版工具,少時的美術涵養,便在此際萌芽,讓他的鋼材製版猶如神助,成了製版第一把交椅,現今臺灣所用的鈔票都出自他之手。

陳逢顯回憶自己在中央印製廠工作時,突發奇想在比一塊錢還小的鋼板上刻出一系列的水墨畫和跳舞的少女圖等,大受同事好評,自此開啟他的毫芒藝術之路,逐漸縮小到米粒、髮絲、昆蟲翅膀等,進階到微雕、微塑等。白天陳逢顯上班,晚上下班後從八點至十二點,他關起房門,透過顯微鏡埋首在微小若塵的素材裡,屏氣凝神、專心一致的在一沙一世界的靜謐中創作,四十年不曾間斷,「我運氣好,在中央印製廠做鋼板雕刻,有一份穩定的薪水,讓我白天雕鋼板,晚上做微雕,沒有壓力的創作。」陳逢顯直言。

材質屬性不同 毫芒處理技巧各異

而做微雕、微刻,陳逢顯表示訣竅就在於:「微雕須循序漸進,要先雕大的再雕小的。」微雕借用雕刻的技法——圓雕、浮雕和鏤空雕在微小的媒材上創作,難度除了技術外,還有材質的屬性得一一克服。「頭髮微雕是最難的,因為頭髮有彈性,雕刻完畢後還會起毛邊上墨會暈開,所以不似微書或微畫來的效果好。」陳逢顯說。而白米雖是毫芒五藝中最適合運用的材質,也容易保存,可是顯微鏡下的白米不似肉眼看的圓潤飽滿,而是有三道溝稜,不論用於微畫或微雕,為了栩栩如生皆須克服許多條件。

微雕可以選用的媒材很多,近年陳逢顯則醉心於黃金雕刻,雕刻當年度生肖,難度就在於每一隻生肖運用的都是三百六十度可以觀看的圓雕,在幾乎只有零點三毫米乘以零點二毫米的黃金中完成,「黃金雖是金屬,但屬於比較Q的軟金屬,微雕之後容易會有毛邊,且黏附的殘渣也會比較多,所以非常考驗修飾技術。」

鼠年時,陳逢顯將老鼠和自己的英文名字結合,以鉛筆芯為材質,圓雕和鏤空雕為技巧,雕刻出了對鼠年的祝福,而明年是虎年,陳逢顯則完全以矜貴的黃金為媒材,失敗將近數十次,才雕刻出這三百六十度都可欣賞的老虎,「雕刻大型的作品還可以修修補補,但微雕只要有失誤就得重來。」陳逢顯說,這也是他創作生肖虎時,先從體積較大的竹筷下手,並花三個月的時間模擬姿態的原因。

入門容易精通難

從事毫芒藝術,陳逢顯覺得:「毫芒藝術媒材可竹、可米、可黃金,素材包羅萬象,但最重要的仍是基本功和熟練度。」夢想是飽滿的,但現實是殘酷的,由於臺灣毫芒藝術無法構成產業,毫芒藝術家要同時兼顧生計和創作困難,也缺乏手藝鍛鍊機會,「毫芒藝術的媒材其實都不貴,所以入門容易,但要進入工藝境界就需要技術和時間。」陳逢顯現已邁入一年僅創作兩件作品、去蕪存菁的階段,面臨人才斷層,感嘆之餘,也希望自己退休後能藉由口述方式,將這門工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