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識「世界影音遺產日」(World Day for Audiovisual Heritage)

  • 次標題:第126期-2019/10
  • 文:黃均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主任)
  • 圖:黃均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主任)
  • 點擊數:2203
以往用以紀錄影音資料的底片、錄影帶等媒材都無法長久保存,因而世人大約只剩下10到15年的時間,能搶在這些影音資料都毀壞到不堪使用之前,將其轉為數位資料進行保存。

19世紀末留聲機與電影相繼發明,引領人類歷史進入聲音與影像可以被記錄的時代。從此,人們可以利用這項「科技」超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直接訴諸於聽覺與視覺,填補傳統文字紀錄的不足,讓過往既可聽亦可看。然而,聲音與影像是無形的,需要藉由載體來儲存,而載體本身有著材質永久性以及播放機器過時性的問題。因此,長久以來,全球影音資料的保存面臨重大危機,許多儲存在老舊載體的文獻逐漸因為疏忽導致損壞或是保存不當而流失,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有鑑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5年明訂每年的1027日為「世界影音遺產日」,提醒世人對於這項議題的重視。 

世界影音遺產日發現、記住與分享

2008年開始,為了凸顯這個日子,每當時間接近,UNESCO就會訂定一個主題,設立官網讓全球影音典藏相關機構登錄自己的活動,提供大家共襄盛舉並分享彼此的平臺,讓此議題在全球同步發聲。從歷年主題,我們可以進一步來認識影音遺產日所關注的焦點:

表一、UNESCO 世界影音遺產日歷年主題

年度

主題

2019

透過聲音與圖像來參與過往

Engage the Past Through Sound and Images

2018

你的故事正在移動

Your story is moving!

2017

發現、記憶與共享

Discover, Remember and Share

2016

那是你的故事,別弄丟了

It's your story – don't lose it

2015

檔案面臨危機:保護世界的身分認證

Archives at Risk: Protecting the World's Identities

2014

檔案面臨危機:還有很多要做

Archives at Risk: Much more to do

2013

為下一代搶救我們的遺產

Saving Our Heritag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2012

影音遺產的記憶?時間滴答流逝中

Audiovisual heritage memory? the clock is ticking

2011

影音遺產:看、聽與學

Audiovisual Heritage: See, Hear and Learn

2010

搶救並品味你的影音典藏—馬上行動

Save and Savour your Audiovisual Heritage-Now

2009

凋零的遺產:我們可以搶救它

Fading Heritage: We can save it

2008

影音遺產作為文化認同的見證者

Audiovisual Heritage as a Witness of Cultural Identity


首先就載體本身,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積極「搶救」,而這兩個字也是歷年主題中最常出現的關鍵詞。由於可預見的危機迫在眉睫,今年7UNESCO 攜手「國際聲音與音像典藏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IASA) 還發起一項「磁帶警醒計畫」(Magnetic Tape Alert Project),除了一年一度的呼籲,具體付諸行動來提醒大家,保存在磁性錄音帶中的珍貴影音資料,若沒有進行數位化,將會面臨消失的危機。雖然有許多經費充裕的大型檔案機構已經著手進行或已完成這項工作,讓自己的藏品免於消逝;然而,依然有許多資源有限的小型學術或文化機構、或是個人藏家,他們手邊為數可觀的影音資料依舊處於原始狀態。此計畫的目的除了警示之外,也提供一個大家可以自行填寫所面臨危機與狀況的上傳機制,期盼透過普查再藉由國際合作來尋求解決方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近年來推動珍貴音樂文獻之徵集保存與推廣應用,.jpg成績斐然。過去兩年都藉由世界影音遺產日舉辦活動,適時向國人展現自我,並在UNESCO平臺上登錄活動內容與國際社群分享。.jpg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近年來推動珍貴音樂文獻之徵集保存與推廣應用,成績斐然。過去兩年都藉由世界影音遺產日舉辦活動,適時向國人展現自我,並在UNESCO平臺上登錄活動內容與國際社群分享。


影音文獻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鮮活印記

其次,就載體內容而言,我們今天對於人類語言和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過去百年來所產生的聲音與影像紀錄。因此,影音文獻可說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鮮活印記,除了本真的保存價值之外,還有如時空膠囊,可以幫助我們回顧甚至找回失去的歷史。比如說1982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傳統音樂檔案館(Archive of Traditional Music, Indiana University)就曾利用歷史錄音幫福克斯族印第安人(Fox Indian) 重建傳統祭儀。此外,影音資料也記錄了人們的生活與文化,訴說許多觸動人心的「故事」,即使是最普遍的家庭錄影帶,都可以讓觀賞者因為看到失去的親人在銀幕上栩栩如生而潸然淚下,情緒高漲。這些前人捕捉的歷史時刻,可以霎那間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境界,親睹歷史在眼前展開。如何保護這些精采故事並妥善傳承給後代?也是歷年主題多次關注的焦點。

2015年臺法文化獎得主歐樂思神父 (Alois Osterwalder, 1933-)2017年臺灣音樂館主辦的世界影音遺產日國際論壇上曾說:我們可由一件事實觀察到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及這個社會是否有能力為年輕世代保存自身傳統,並妥善利用已保存的文獻。明確點出維護文化遺產工作背後的意義以及我們有待追逐之目標。 

2015年7月6日歐樂思神父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大院士會議廳,由當時的文化部長洪孟啟頒予第十九屆臺法文化獎。.jpg

2015年7月6日歐樂思神父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大院士會議廳,由當時的文化部長洪孟啟頒予第十九屆臺法文化獎。


尋找保存臺灣自己的影音寶貝刻不容緩

2019年的世界影音遺產日即將到來,今年的主題是「透過聲音與圖像來參與過往」。在數位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愈來愈多的共同記憶是儲存在影音載體上面,無論是對於過往的認識,又或是向後世分享經驗,我們對於影音紀錄的依賴只會日增月益。在慶祝的前夕,我們是不是應該開始省思:臺灣瀕臨保存危機的影音遺產有多少?過去一年之中,我們在保護檔案的工作上,努力得夠不夠?有何足與不足之處?今年,我們要如何善用這個節日,和全球夥伴們分享我們的成果?

2019年世界影音遺產日官方海報。.jpg

2019年世界影音遺產日官方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