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吳念真生活和傳統不分離

  • 次標題:第13期-2016/08
  • 文:吳念真 (郭士榛整理)
  • 圖:綠光劇團
  • 點擊數:19234
吳念真、吳定謙父子兩人聯手編導,平日相處如朋友。
簡介

以前看媽媽們用聽歌仔戲感情也能容入戲劇,深切感受到,創作若想和多數人達到溝通效果,就要用直白,接近民眾熟悉方式表達

臺灣的歌仔戲布袋戲是很有特色的兩個劇種,其戲劇的形成和崑曲是高階意向很不一樣,這兩劇種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般的通俗文學藝術,歌仔戲是用傳統方法,即歌和對白說故事,平實到像我媽媽那時代人,不可能天天看歌仔戲,但那時代有收音機,卻可以天天聽歌仔戲,邊工作邊聽,根本不需要字幕卻可以聽得懂劇中的唱詞。

溝通的工具必須和大家起共鳴

現在人編寫的歌仔戲已和媽媽那個年代的不同,和傳統戲曲表現方式不一樣,不過以前看媽媽們用聽的感情也能容入戲劇,深切感受到,創作若想和多數人達到溝通效果,就要用直白,接近民眾熟悉方式表達。記得4歲開始阿公揹著我進九份的戲院看舞臺劇,這樣的生活習慣讓成長的我領悟到,不論舞臺或收音機,讓我習慣了舞臺聲音和表演,這也是可以選擇和一般人溝通的工具,但必須和大家起共鳴是最重要的。

《人間條件1》吳念真編劇是齣充滿歡樂的戲。

人間條件1》吳念真編劇是齣充滿歡樂的戲。

其實我最敬佩的是早期台語廣播劇的工作人,因為早期劇本審查很嚴格,他們不但成立廣播劇團,甚至就改編國外劇本,像是基督山恩仇記乞丐王子、鐵假面等等,厲害到劇中故事人名都改成臺灣人名,他們用世界文學可以和所有人溝通,融入了在地人的心和情感,我真的覺得這才是媒體工作人的良心和心態。

改編劇本加入臺灣人習性

小時我很愛聽這類改編的廣播劇,這也影響我後來改編國外劇本的手法,喜歡將國外劇本改編得很通俗,我常說「通俗是公益」,因為當你想和民眾溝通時,必須要有能力將身段和方法拉到一個位階,需知民眾想什麼?要用什麼語言和他們溝通,當一群人喜歡你創作或改編的劇時,代表你理解這群人,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今年930日在城市舞臺將推出新劇《當妳轉身之後》,也是改編自美國劇作家Margaret Edson的作品,主角是教英國詩的教授,當我拿到劇本時就想這樣的主角,又朗誦英文詩,又講生死的體裁,只有歐洲人能理解若直接放在臺灣的舞臺會很冷,觀眾無法接受,但這戲重點在講生死,我們期望透過戲觸發臺灣民眾也理解人生課題,於是決定改編劇本,由臺灣人可理解的角度切入,情感可以更醇厚些,並加入臺灣醫病關係的故事,原劇本非常西方,人與人間感情太冷,因而改編過程要更接近臺灣人的習性。

《八月在我家》也是吳念真、吳定謙父子合作編導的戲。

《八月在我家》也是吳念真、吳定謙父子合作編導的戲。

拋父權和兒子像朋友

我自己的生命價值生活模式都依傳統規矩,因在家中是長子,祖先牌位就在我家,逢年過節,我一定遵照媽媽過去習俗拜拜,若我們要出遊還會明祖先。對於傳統一些習俗一些良好習慣及保有顆幫助別人的善心,我都認為不該拋棄,但唯有父權是我不接受的,因為傳統父子關係太陌生了。

我一輩子跟爸爸講的話不超過兩百句。因為他不知道要跟我們講什麼,我們怕他怕得要死,什麼也不敢跟他講。我爸過世之後,聽了叔叔伯伯們談論爸爸才知有趣的人可惜那麼親近的人距離卻那麼遠。所以,我那時就跟太太說,我們要當兒子的朋友,像兄弟一樣沒大沒小,這樣他就不會怕你。也許這樣會比較好溝通,不會出問題。

《清明時節》是賺人熱淚的一齣戲。《清明時節》人熱淚的一齣戲。

那時我說,若是有一天兒子失戀了會跑回來抱著我們哭,那我們就成功了。果真,他國二、國三第一次失戀,晚上兩、三點跑來我房間抱著我痛哭,一方面覺得很心疼,一方面也很高興真的做到了。

我認為,每個小孩都是獨立生命,有他自己未來的道路,跟他要去試探的事,不要把你自己的經驗硬丟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