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比賽指定曲 多出自於他
在臺灣,每一個學國樂的孩子,一定都演奏過盧亮輝的作品,每一年的音樂比賽,一定都能聽到盧亮輝的樂曲,《春》、《夏》、《秋》、《冬》、《羽調》、《酒歌》、《鬧花燈》、《童年的回憶》、《節慶歡舞》⋯⋯在那個老師手把手練習的初學階段,在那個一學期只練習一首比賽曲的歲月裡,每個國樂人的心中都有一首盧亮輝。
當然,談到盧亮輝,《喜》、《怒》、《哀》、《樂》⋯⋯,這些已經與他的名字劃上等號的國樂流行金曲必須寫在最前面,但許多人卻不知曉,盧亮輝並非一開始就寫國樂。
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主修作曲的他,過去從來寫的都是西樂,甚至還有不少文革時期頗受歡迎的「農村歌曲」、「群眾歌曲」,1978年到香港中樂團工作以前,盧亮輝不曾寫過國樂。開啟他中樂創作之路的是已故香港中樂團指揮吳大江,他回憶吳大江鄭重的告訴他:「盧亮輝,我跟你說,如果中樂團沒有人再寫作品,只能夠維持三年五年,你要寫。」從此,他開始認真創作國樂作品。
盧亮輝寫國樂作品一貫以推廣為目的,標榜與民同樂、與民同享、與民同心的音樂風格,1986 年盧亮輝來到臺灣工作定居,他的作品也在這裡發光發熱、大紅大紫,而他更在臺灣一待就是30年,這裡最終成為他落腳的家。
把盧亮輝作品發揚光大的地方是臺灣,更準確的說,是臺灣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盧亮輝從不諱言,他對臺灣音樂比賽的感謝。「簡單又好聽」是他寫國樂曲的宗旨,推廣至業餘樂團、學生樂團也能演奏,成為盧亮輝作品在臺灣「爆紅」的關鍵,這也成就了吳大江當年對他的期待:「作品就好像人的血液,沒有新血,如何能活?」30年來無數莘莘學子,抱著盧亮輝的作品,一遍一遍的練習、一場一場的演出,盧亮輝為樂界注入的又豈止是新作品,還有無數演奏著他的作品長大的新血們。
盧亮輝(左)與已故的香港中樂團指揮吳大江(右),交情深友誼堅定。
作品離不開一個「情」字
如何讓曲子「簡單」是作曲家的手法,如何讓曲子「好聽」則是作曲家的功力,盧亮輝不吝與大家分享「好聽」的秘訣,他綜觀自己的作品,認為離不開一個「情」字。八十歲的老先生,談起「情」來,依然眉飛色舞,雖然老一輩的人不常談星座,但盧亮輝卻是個例外,他肯定自己是個熱情奔放的射手座男人!
盧亮輝的作品總是環繞著「親情」、「愛情」與「友情」這些人世間真摯的情感,寫「親情」的曲子像著名的《童年的回憶》,寫他兒時在印尼與爸爸、媽媽、姊姊的生活,裡頭運用了許多重複音,表達兒童的天真爛漫。寫「愛情」的曲子有《西子灣之戀》,為了這首樂曲,盧亮輝還特地到西子灣這個戀愛勝地觀察小情侶,最後把熱戀情侶的親吻擁抱都寫進了曲子裡。寫「友情」的曲子則像香港時期的作品《陽關三疊》,運用古典的題材來寫朋友之間的情感。
盧亮輝19歲以前是在印尼成長的,因此相較於同時期的大陸作曲家,他的經歷確實不同,作品自然也大相逕庭;兒時的盧亮輝非常喜歡看美國電影,他喜歡浪漫的歌舞片、喜歡看踢踏舞、喜歡看百老匯。他最喜歡的電影是《真善美》,無論實習修女瑪莉亞與崔普上校的真摯愛情,或是瑪莉亞與7 個孩子間的親情友情,以及劇中著名的歌曲《Do-re-mi》、《小白花》等,《真善美》的劇情與音樂都對盧亮輝影響甚鉅,這或許也是他的音樂離不開「情」字的原因。
喜歡大眾流行文化的盧亮輝,認為音樂要貼近民眾的心聲,才會有感染力,他在香港時便喜歡上爵士樂,曾經學了2年爵士電子琴,他還喜歡聽一些浪漫的、情情愛愛的流行歌,像是王菲的《我願意》、劉若英的《後來》,甚至最近突然又翻紅的李麗芬《愛江山更愛美人》,盧亮輝都覺得自己從中得到很多啟發,在這些流行音樂中能夠重新學習。
近年來盧亮輝認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已經揮別了最初的「學院派」時期,以及早期的「民族化」時期,進入了「自我突破」時期,他不斷在作品中尋求自我突破與反省,他加入了更多的爵士樂、更多元的音樂元素,但也反思傳統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擔憂這半世紀以來年輕的一代已經失了根,忘記了傳統戲曲的語彙,因此他在近年委託創作的作品中,大量的加入了戲曲元素,例如臺灣國樂團2019 年6 月即將首演的笙協奏曲《笙歌傳喜》,便運用了大量的客家民謠,管風琴協奏曲《管風琴藝》則運用了京劇曲牌與歌仔戲唱腔,希望以此保有傳統特色,莫要失去了國樂的味道,這何嘗不也是盧亮輝對傳統情懷與民族情感離不開的「情」呢?
冬-大型民族管弦樂曲作品手抄譜
興致盎然的旅人 花蓮秘境駐留
印尼成長、大陸留學、香港工作、臺灣落腳,作曲家盧亮輝一生輾轉各地,但與其說他是漂泊異鄉的遊子,不如說他是興致盎然的旅人。1939年12月出生的他,是典型的射手座:熱愛自由、性格奔放,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因此杖朝之年的盧亮輝,回首過往並不覺得苦,每個地方都為他的創作帶來不同的養分與刺激,至今他都樂在其中。
那麼這位走過千山萬水的旅人,是否也有一處安放心靈的秘境呢?答案是肯定的。座落在花蓮東海岸的「和南寺」,便是盧亮輝心中的一方淨土,緊鄰太平洋的和南寺,放眼盡是一片湛藍,與院中蓮花相襯,恬靜悠遠,足以靜心安住,更有每日變換的晨曦夕陽,絕美絢麗,難怪盧亮輝形容這是他的「創作寶地」,也是他走遍各地後最喜歡的地方,即便天天吃素齋,他仍樂在其中。
在和南寺的創作完全可以「天馬行空」,盧亮輝如此介紹他在此創作的9 張專輯,他用自己的藝術詮釋著佛教音樂,無論室內樂、交響樂、國樂或合唱等等,不拘中西,不拘形式,甚至是更現代的、更跨界的、更前衛的音樂,他也嘗試去寫。而在和南寺鼓勵盧亮輝創作的,是他口中的貴人「道一方丈」,即著名作家「愚溪」,愚溪的文學著述,是具有清新寓言式的詩、小說、樂與劇的創新體裁,曾獲金鼎獎、金曲獎、印度提魯瓦魯瓦獎等四十餘座國內外獎項。盧亮輝說他們是最重要的「創作夥伴」,給他一些構思與想法,接著讓他展開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創作。
如果想要深入瞭解盧亮輝的音樂,只聽他著名的國樂曲《春》、《夏》、《秋》、《冬》是遠遠不夠的,聆聽他自1990 年代起在和南寺的創作,會讓你驚嘆,原來你認識的盧亮輝,不僅是盧亮輝!
花蓮東海岸的「和南寺」,便是盧亮輝心中的一方淨土,是他的創作寶地。
盧亮輝(左)老師與吳大江(右)老師 韓國巡演時拍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