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楊秀卿唸唱出 臺灣人的生命之歌

  • 次標題:第129期-2020/04
  • 文:陳姿君
  • 圖:總統府、楊秀卿說唱藝術團、徐榕志
  • 點擊數:1062
楊秀卿經歷了70多年的唸歌表演生涯,以她特有的唱腔抓住聽眾的心。
簡介

以月琴及大廣弦等樂器伴奏,配合人聲唸唱的「唸歌」,在電視、廣播尚未問世前,是廣受全民喜愛的娛樂。長達70多年表演生涯裡,國寶級說唱藝術家楊秀卿唸歌技藝獨樹一格,至今85高齡仍教學不輟,致力於傳承這項臺灣特有藝術。

從大戶人家文雅客氣地喚她一聲「先生」,到做工務農的市井小民豪邁直爽地喊出「來唱一個」,回憶起超過一甲子前,唸歌席捲全臺的流行盛況,楊秀卿語氣裡充滿得意與驕傲。



在那廣播還不普及的年代,唸歌形式自由,或一人自彈自唱,或雙人、多人伴奏說唱,而觀眾人數不限,隨時隨地都能表演,同時上至富紳、下至百姓,形成廣大客層與穩定的市場需求,也難怪楊秀卿因病延誤就醫失明後,父親會帶她去向唸歌師父習藝。



憂心女兒無一技之長,不願她寄人籬下、看人臉色過日子,父親希望楊秀卿日後一琴在手,走到哪裡都能靠這份技藝養活自己。於是她10歲起向養母蕭陳阿某學藝,學習中最苦的就是記不住歌仔內文,其形式是一句七字、一葩四句,通常會有九至十葩,而她只能靠強記硬背,今天背完十葩,明天師父驗收後背二十葩,逐日增加;而彈月琴也是硬著頭皮學,彈不好或學不起來,師父便拿筷子夾手指伺候。



學了一年後即與養姊到處走唱,兩人經常分飾男女主角、父子或夫妻。而年紀小、資歷尚淺的楊秀卿也經歷過出場緊張的時候,明明在家背得滾瓜爛熟,一上場卻怯場忘詞,結果回去當然免不了一頓打罵,楊秀卿說:「那時代的孩子很認命,也沒有其他選擇。」



機智應對 貼近觀眾的心



楊秀卿與養姊走唱一年後,開始自行磨練,12歲便踏上之後70年的唸歌賣藝生涯。剛開始獨當一面時,難免緊張或詞窮,這時該如何是好呢?楊秀卿爽朗地大笑:「那就黑白唱啊!」因為表演中途不能停下來,只能靠機智撐場,但這也成為她日後能即興活用,自創口白唸歌的個人風格。



白天走唱,晚間背誦學琴的密集學藝生活壓力很大,箇中辛苦外人難以體會,但楊秀卿覺得最苦的莫過於「不開竅」,歌仔內容與用字遣詞,以10來歲出頭的孩子那有限的生活經驗來說,是艱澀難懂的。不過經過2、3年實戰磨練與探索後,14歲時「開了智竅」,楊秀卿開始得心應手。但女性唸歌藝師是否會面臨較多挑戰呢?楊秀卿幽默地說,客人們會一直再請她回去表演,應該就表示有受到喜愛與肯定吧。



那時唸歌藝師多,有人一本歌仔冊走透透,也有人不定期增添新本,楊秀卿即使看不見,卻很能掌握觀眾的情緒與心思。傳統唸歌通常一葩接一葩唱,但她擔心觀眾跟不上,或聽不明白故事人物關係,於是便從自己喜愛的歌仔戲裡擷取靈感,在歌仔裡加入劇情提點及角色介紹,說到高潮迭起之處,她還會釣人胃口,猛然打住不說,讓觀眾欲罷不能。



滴水涓流也要傳承



採訪當日,適逢通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傳習計畫」甄選的藝生們,前來進行一週2次的學習課程。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的藝生們,楊秀卿先是耐心地為具備歌仔戲基礎,但彈奏技巧較為不足的藝生示範月琴演奏指法、吟唱曲調、提點樂句結構;同時她讓學習較久的藝生們先至一旁熟習指定段落,再回來與她一同吟唱,從中指點各葩的語氣與轉換等細節。



課程進行間,楊秀卿神采奕奕,從容不迫地面對藝生們各式各樣的提問,還不忘與藝生們談笑風生,是要求嚴格的老師,也是溫暖親切的鄰家奶奶。她打趣說,現在不可能像當年師父們以打罵方式教導學生,這只會讓得來不易的學生跑個精光,還會引來家長們的嚴正抗議。而過去對時事與生活的入微觀察,並汲取為即興活用的養分與素材,這習慣儼然已成為楊秀卿的風格,無時不顯現。



習藝不易,楊秀卿很感謝有年輕人願意來接棒,將這門臺灣獨有的說唱藝術承襲下去,然而過往就是走在時代尖端的職業婦女與街頭藝人的她,很能體諒藝生們工作、家庭兩頭燒的現狀,「女人家哪有沒事做的時候。」儘管如此,她還是不忘對學生耳提面命,就算再忙碌、再疲累,哪怕一天只有一小時能夠練習,只要有練就會有進步。



自創風格 全民共享文化財



隨娛樂媒體與形式日新月異,唸歌在時代巨輪輾壓下失去風采,不再大受歡迎。2017年楊秀卿受邀於導演楊雅詰的電影《血觀音》中串場,一把月琴及數十年藝師能量,讓這名畫龍點睛的說故事者相當令人驚豔,也將塵封於舊日回憶中的唸歌藝術重現於新世代面前。



雖以歌仔戲為靈感,但相較於歌仔戲演員只須專攻個別角色,楊秀卿不但能將不同角色模擬得唯妙唯肖,還能在表演中輕鬆自如地轉換角色,隨心所欲的程度連歌仔戲出身的藝生都嘆為觀止。因為無法依賴歌仔冊,造就楊秀卿記憶力驚人,口白唸歌更獨樹一幟,豐富了這門古老藝術的娛樂性與精彩度,採訪時往往脫口成「葩」、信手捻來皆是戲,楊秀卿散發出歷練超過一甲子後的渾厚底蘊與迷人韻味。



唸歌這門獨特精緻的傳統表演藝術,以閩南語表演,其文本「歌仔冊」是反映過往臺灣人民生活、記載當時閩南語詞彙、具歷史意義的重要記錄。但唸歌者以個人方式闡釋民間傳說或勸世故事,依故事或個人特色自由改編曲調、說彈逗唱,在「歌仔冊」內則無法呈現,只能師徒相傳。


楊秀卿從唸歌中唱出了她的生命之歌,從過去為生活,到今日為傳承,她深信唸歌屬於臺灣獨有文化,是全臺灣人的寶貴資產,值得被好好地聆聽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