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絲竹空爵士樂團 爵士精神創造跨界力量

  • 點擊數:296
ee545912-5a02-4717-9d1f-3ae6336e02cc?0,399,0,224

「這首曲子是我在2003年時,與柳琴演奏家陳怡蒨的合作。」絲竹空爵士樂團音樂總監彭郁雯回憶道,當時她應柳琴演奏家陳怡蒨之邀,創作一曲鋼琴和柳琴的二重奏〈鳳陽花鼓狂想曲〉,在陳怡蒨的柳琴獨奏會發表。熟悉的傳統歌曲得到全新詮釋,當時便得到觀眾熱烈響應,也讓她產生了一個念頭:何不多合作幾首曲子,讓自由而即興的爵士精神進入國樂之中?2005年,兩位主要台柱吳政君與藤井俊充加入隊伍,絲竹空爵士樂團正式成立,並於隔年發表同名專輯,從此,將不同風格的音樂融合為一,便成為絲竹空爵士樂團予外界的印象。

跨界融合玩上癮 原住民、客家元素不缺席

2008年,來自比利時的吳馬丁(Martijn Vanbuel)加入絲竹空爵士樂團,樂手的編制也增加到六人,主奏樂器是笛、簫、柳琴、中阮、二胡,加上鋼琴、電Bass、爵士鼓。第二張專輯《紙鳶》,融入國樂元素的爵士樂曲風,有著爵士的隨興,更保有國樂的韻味,一舉拿下2010年第二十一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與「最佳專輯製作人」兩項大獎。

雖然獲得金曲獎的肯定帶給團員無比欣喜,但獎項並沒有將絲竹空爵士樂團的創作風格定型,每一張專輯,都融合了截然不同的新元素。或許奠定成功樣板後,照著標準流程不斷複製,從市場取向來看是安全保險的做法,但出自爵士樂手的本能,彭郁雯不為自己設限,不斷嘗試在音樂中融合更多不同的元素。

融合龐克與搖滾音樂的第三張專輯《旋轉》, 阿美族原住民歌手以莉.高露( Ilid Kaolo)成為絲竹空爵士樂團密切合作的音樂人,她分享許多原住民部落的生活知識與傳說,絲竹空樂團也將辦公室的桌椅撤開,在客廳的空間學著跳原住民舞蹈,再一起到臺東海岸線上的阿美族部落參加豐年祭。〈流光傳奇〉這首歌,就是將阿美族海祭的傳統故事與北管結合。2016年問世的《手牽手》專輯,客家音樂創作者林生祥擔任特別嘉賓與以莉.高露對唱,搭配國樂與爵士樂的交互碰撞,讓絲竹空爵士樂團的跨界領域邁入了新境界。

爵士樂的靈魂 就是不斷變形

不斷地融合碰撞,代價就是全體團員永遠都在高強度學習狀態。作為音樂總監,除了鍛鍊自己的技巧,彭郁雯還需要觀察團員的狀態,隨時進行工作調整。十幾年下來的經驗累積,她說,在沒有前人範本的情況下,調整傳統樂器的演奏方式是最困難的工作。

「國樂手要做即興演出,是很挑戰的事。」彭郁雯說,通常使用正規節奏的國樂,遇上節奏多變、常使用切分音的爵士樂,演奏時的抑揚頓挫、重音都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與模擬,才能將二者融合得恰如其分。以受金曲獎肯定的〈紙鳶〉為例,便是以笛子取代爵士樂團中薩克斯風的席位。雖然同是管樂器,但發聲方式不同,如何運氣才能發出薩克斯風的裝飾音,就像一個美國人要講出帶有英國腔的英語,相當考驗笛手的功力。

「爵士樂本來就帶有融合的精神,在紐奧良誕生的爵士樂就是由非洲的節奏、美國黑人的藍調,加上西歐的和聲結合而來的。並且經過一百多年來不斷變形,不斷與不同文化融合。」彭郁雯進一步解釋自己鍾愛將不同元素混搭在爵士樂中的原因。她說,比如巴西音樂融合了爵士成了 Bossa Nova、歐洲則將古典音樂融入爵士成了所謂的「歐洲爵士」,就像取用在地食材製成創意料理一般。自學生時期就沈浸於爵士世界中的她,很自然地,在創作取材時便展現了爵士人不安分的靈魂。

另一方面,因為希望能將培訓國樂手的經驗傳承下去,從2009年開始,絲竹空爵士樂團也開辦培訓課程,讓對爵士樂風有興趣的國樂樂手,甚至完全無基礎的愛樂者,都能夠更深入地認識爵士樂的演出技巧。

國際巡迴演出 用音樂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一路走來,絲竹空爵士樂團遇見許多相挺的貴人,其中讓彭郁雯最感謝的,莫過於香港爵士學會創辦人李繼堃(Peter Lee),他相當看重絲竹空爵士樂團在華人爵士樂界的貢獻。在李繼堃的引薦下,絲竹空爵士樂團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從香港、上海、檳城、雅加達,到墨西哥、歐洲巡迴演出,甚至曾在法國演出時遇見恐怖攻擊,驚險萬分。

最讓全體團員印象深刻的表演經驗是位於東歐北部的立陶宛。緯度較高的立陶宛,冬天非常寒冷,上台演出前,團員們一邊喝酒暖身,一邊不安地討論著,因為坐在台下的聽眾們大多身形高大、表情嚴肅宛若一張一張撲克臉,擔心他們對自己的音樂演出沒有反應。沒想到,幾首曲子下來,熱情溫暖的樂聲融化了聽眾們的心,演奏會結束,原先嚴肅的觀眾臉上漾著笑容,紛紛起立鼓掌。「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不需要語言,音樂就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彭郁雯笑著說。

彭郁雯坦言,絲竹空爵士樂團在商業操作上還有許多可加強之處,一直沒有找到強而有力的人才替絲竹空樂團打點企劃宣傳,將美好的音樂創作更細緻的推廣。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正因為十五年來沒有經紀公司打點操盤,團員們得以長年保有最自由的創作空間,任意嘗試不同元素的碰撞。

「我們是一群『神經』的人,各自在音樂圈有正職工作,但也非常願意撥出時間一起創作音樂。」走過悠悠十五個年頭,爽朗的彭郁雯看見自己的幸運,在節拍及和聲的流動之中,爵士樂手的自由靈魂將持續被傳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