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人物-姜維 智勇兼備 事母至孝
第120期-2018/10
傳藝2016 年舉辦「工藝傳家系列特展- 陸」,邀集臺灣三個世代相傳的剪黏與交趾陶工藝家族。其中一件中心典藏的展品,相傳出自北臺名匠陳天乞之手,但因從廟卸下,戲齣(註1) 被拆得七零八落,故只能以「交趾陶人物」指稱。
經承辦同仁請教天乞司的孫子,也是自國小畢業後就一直跟在阿公身邊學得一身好手藝的陳世仁司傅( 註2) 協助鑑定,司傅不假思索斷定:「伊是姜維,這是我阿公派下做的。」再追問司傅是如何破解的,他稀鬆平常地說:「看伊的臉就知啦。」
但見交趾陶人物滿臉通紅,腦門上畫有太極, 莫非其中藏著哪些玄機?
相由心生 傳統戲劇臉譜密碼
俗話說「相由心生」,從一個人的面相即能反映出他的心性,在傳統戲劇裡,甚至能「知人知面更知心」,藉由臉譜勾畫的誇張色彩和圖案,既能方便臺下的觀眾在遠處清楚看見演員的面部表情,還能揭露扮演角色的生命符碼。其臉色除根據文本中對人物膚色的描述外,還賦予了許多意向,如紅色被賦予了「赤誠」、「丹心」等感性聯想,以忠義著稱的關公就是最鮮明的例子;黑色則象徵嚴厲正大,故三國的張飛、水滸的李逵,都是面色黝黑、行事率直的漢子,至於黑臉的包青天,更是百姓心中鐵面無私的代表。
因此有時單單透過外顯的扮相,我們也從而參透了角色的設定,並與戲劇演出發生意義與情感的雙重交流。
三國風流人物 姜維與天水關
姜維在世人心中最鮮明的形象,當屬《三國演義》中的「天水關」。話說諸葛孔明北伐曹魏,用計誘騙天水郡太守馬遵出城,以伺機奪取天水關,不料被魏將姜維識破;孔明非常欣賞姜維的智勇兼備,遂施展反間計使姜維為曹魏所不容,再出場喊話招降,握著姜維的手說: 「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傳統戲劇中的姜維臉譜。( 陳磅礴繪)
在傳統戲劇中, 為表現姜維事母至孝、善於用兵, 又歸屬蜀漢正統, 故臉譜以紅三塊瓦象徵其忠勇俠義之氣, 腦門上繪太極圖, 代表他是孔明的弟子, 也有神機妙算的智謀。
傳藝中心典藏的這件交趾陶,雖然略有變體, 匠師未將臉譜完全依樣勾畫,但已然掌握住傳統戲劇中姜維的主要特徵。恰巧,筆者在新竹都城隍廟內也見到有「天水關」交趾陶堵,其做一蜀將居左隨侍,居中的孔明手拿羽扇,作勢接納右方投降下拜的姜維,仔細一瞧,姜維亦做紅面,額頭同樣飾有太極,甚至他的型態姿勢還與傳藝典藏的如出一轍,或許傳藝中心典藏的此件,原本也是一整齣地做如是布置呢!
而城隍廟的此組交趾陶成於民國65 年,出自彰化匠師郭秋福之手,他在大約民國47、48 年間即隨天乞司四處施藝,故彼此手路極為接近。
新竹都城隍廟「天水關」交趾陶水車堵,人物的特徵與身段在在扣合故事情節。( 陳磅礴攝)
2017 年臺北保生文化祭漢陽北管劇團演出《天水關》,將英雄間的惺惺相惜刻劃入裡。( 陳磅礴攝)
工藝說戲 戲出同源
從這件藏品我們可以看見,工藝與戲劇並非涇渭分明、兩不相干。因著廟埕前戲臺上搬演的各式戲劇早為常民生活裡重要的娛樂滋養,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下,這些戲文連帶也成為工藝創作的最佳題材。
匠師的創作過程就如同導演、演員搬戲一般, 不僅需熟讀劇情,還需對各角色的個性、心境、扮相等瞭然於胸,才能將動態演出的戲劇轉化為靜態造型的展示,創造出剎那即永恆的藝術圖像;其不僅反映悠遠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彰顯出文學、戲劇與工藝三者間的緊密關聯。
註1:戲齣: hì-tshut 意指戲碼、戲文。
註2;司傅: 又做司阜,對有專業技藝工匠的尊稱,意義與「師傅」相近, 但稍有差異;「師」表師長,而「司」更有專司一業、專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