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寄情/祭情過後 戲曲中信物的表記與表藝

  • 次標題:第148期-2024/04
  • 文:沈惠如
  • 圖:二分之一Q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43
國光劇團《繡襦夢》將繡襦化為充滿情意的靈魂。由溫宇航飾鄭元和。

「信物」作為人與人之間承諾的表記,一直是文學作品常用的符碼,樂府古詩〈有所思〉提到「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一個在談遠距離戀愛的少女,精心挑選了鑲嵌着珍珠的玳瑁簪,用玉環纏繞起來,準備作為定情信物,沒想到卻聽聞情郎移情別戀,立刻把髮簪折斷砸碎,用火燒掉,從此斷絕相思之情。

這段描述把一個細膩多情又敢愛敢恨的女子刻劃得淋漓盡致,戲劇性的護簪、毀簪舉動深入人心,由此可知,當戲曲故事沿用「信物」作為情節關鍵時,若能將之延伸、融合成表演藝術的環節,使「表記」進入「表藝」的層次,必能發揮「信物」的最大功效。然而,「戲」總在拿到信物後開始,它是團聚的憑證?還是喜悅化成灰燼?


信物在戲曲中的表徵

傳統文化中的信物,有帝王的賜贈如尚方寶劍、虎符等,標示著權力與威信,曾永義院士的遺作《虎符風雲》,描述信陵君請求安釐王寵妾如姬暗中竊取魏王號令兵馬之「虎符」,領兵救趙,擊退秦軍。這是如姬的報恩之舉,也證明虎符不可動搖的力量。另一種則是用來約定情感與婚姻,有代表堅定的金屬物寶劍、銅鏡、金釵等,也有代表親密的貼身物絹帕、香囊、扇子、扇墜、玉珮、繡鞋、衣物等,這些物件的形狀、花紋、圖案也往往有象徵和寓意,如鴛鴦、蝴蝶等,更因隨時可放在身邊,方便睹物思人。

以寶劍來說,最有名的當屬《百花公主》和《尤三姊》。2 0 2 3 臺灣戲曲藝術節,國光劇團演出了《百花公主》,敘述單鄯王欲犯安西,適安西王將帥印交女百花公主,單鄯駙馬化名海俊藉機行苦肉計混入百花帳前,不料海俊贏得百花芳心,贈劍定情,並委以參軍職。重臣巴蘭心疑海俊,詰問不果。單鄯大軍來犯,海俊引進單鄯軍裡應外合,破百花城,殺安西王。幸巴蘭公馳援,百花終得殺海俊、退單鄯,殲敵雪恥。這齣戲因贈劍橋段清新可喜,常單獨演出,成為愛情小品《百花贈劍》,然而全劇的結局甚為慘烈,當初在海俊的甜言蜜語下,百花將雙劍中的一股贈與對方做為定情信物,最終另一股竟成了怒斬薄倖郎的利刃,真是情何以堪啊!


用來約定情感與婚姻的信物,

有代表堅定的金屬物寶劍、銅鏡、金釵等,

也有代表親密的貼身物絹帕、香囊、扇墜、玉珮⋯⋯等,

隨時可放在身邊,方便睹物思人。


《尤三姐》一劇也有一把定情劍。《紅樓夢》中尤三姐是賈珍妻子尤氏的妹妹,與母親、二姐一齊被召進賈家,孤高的尤三姐寄居賈府,不得已周旋在豪門貴戚之間,看到柳湘蓮串演《林沖夜奔》的無奈悲懷,以及他對王孫公子展現的傲骨,不禁愛慕又敬佩,賈璉得知後幫她說成了親事,並獲贈柳湘蓮的鴛鴦寶劍為信物,尤三姐唱著大段「南梆子」:「數年幻夢竟成真⋯⋯.」,捧著鴛鴦劍如癡如醉沉迷在自己的美夢,本以為她終於可以擺脫泥淖,離開賈府,沒想到最後被推入萬丈深淵,柳湘蓮指著她說:「榮寧二府只有門前那對石獅子是乾淨的!」三姐最終用定情信物鴛鴦劍維護了自己的清白、付出了性命。這兩齣戲中,原本作為寄託情感的信物,竟成了情感幻滅後的祭品,寶劍用於定情,似乎不太吉利啊!

戲曲中最奇特的處理信物的方式,當屬傳統南管戲的代表劇目《郭華》。劇情講述落第秀才郭華愛慕胭脂舖的小姐王月英,郭華以買胭脂為由,多次藉機與月英搭訕,月英被郭華巧言哄誘,二人相約相國寺幽會。當晚,郭華帶著微醺之意先至相國寺,因戲弄土地公,而被土地公懲罰狀似酒醉昏睡不醒,月英與丫環喚不醒他,只得留下繡鞋為記,敗興而歸。郭華清醒後,見鞋悔恨不已,懊惱之餘吞鞋而亡。這齣戲承襲自《幽冥錄‧買粉兒》、元雜劇《王月英月夜留鞋記》、明傳奇《胭脂記》等,至於郭華的死法,有說是吞鞋,有說是吞香羅帕,然而不管是鞋或羅帕,其作用不僅是暗示「我來過了」,更是一種許諾,不論有沒有見到面,「我心都已許給你」。郭華把信物吞了,更是「以死明志」,以激烈的手法告訴對方「沒人比我更想擁有妳」。


新編戲曲靈活運用信物

由是可知,信物作為愛情的見證與表徵,在戲曲故事中至為關鍵,因此新編戲曲往往更靈活的處理信物環節。二分之一Q劇場的《亂紅》,改編自《桃花扇》傳奇,一開頭侯方域持扇上場說道:「點點紅霞驚殘夢,悠悠生死一念懸。(展扇介)看這扇上開滿紅桃,斑斑血淚、寸寸愁腸,催動多少柔情,這蝕骨的相思,只有媚香樓的人兒能解了。」之後李香君也是念著他們定情扇上的詩句上場。當香君守節撞破頭血染詩扇後,她難過的展開扇面說:「這扇兒呀!都被血點兒污壞了,這便怎麼處?」接著唱【甜水令】:「你看疏疏密密,濃濃淡淡,鮮血亂蘸。不是杜鵑拋;是臉上桃花做紅雨兒飛落,一點點濺上冰綃。」並且呼喚:「侯郎侯郎!這都是為你來!」入清後侯方域進了考場,夢見香君前來質問,香君覺得自己錯看了侯方域,說道:「我李香君好癡也。你看國在哪裏,家在哪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它不斷嗎?罷罷罷,到今日情絲割斷,芳草天涯。」於是香君撕扇,一陣亂紅如雨,侯方域彷彿昏了過去。

梨園戲寫手王仁杰當年為上海崑劇院梁谷音量身打造的崑劇《琵琶行》,將主角由白居易轉變為琵琶女(倩娘),從年輕的倡女演到哀怨的商人婦,再由楚楚動人的中年少婦演到失明老嫗,這在傳統戲曲中,有著突破行當、考驗演技的積極意義。第四齣〈失明〉,倩娘不眠不休為〈琵琶行〉譜曲,正當倩娘將曲子譜成時,發現自己竟然失明了。第五齣〈餘音〉,二十五年後,白居易告老還鄉,舊地重遊,再見倩娘,才知倩娘失明,而倩娘已將〈琵琶行〉曲譜繡在白居易的那件青衫上。「江州司馬青衫濕」,青衫正是此劇跨越幾十年的情誼表徵。

國光劇團新編的《繡襦夢》,更是把「衣物」化為「幽靈」,將愛情信物發揮到極致。眾所周知,李亞仙蓋在倒臥雪地的鄭元和身上的那件繡繻,不僅是鄭元和的續命物,也是兩人重歸於好的證物,以致明代改編〈李娃傳〉的傳奇就叫《繡襦記》。而國光劇團的《繡襦夢》,從晚年的鄭元和手持繡襦,回想往事演起,旦角飾演的並非李亞仙的靈魂,而是繡襦,亞仙離去時留下的繡襦。因係亞仙親手織成,情絲牽纏、款步相隨、哀樂與共,「她有淚、我輕抹慢拭掩,歡欣處、同綻花顏」,原本只是寂然的斗篷披風,竟因「心事相浸染」而有了生命。舞臺上操偶師一左一右「舞」著繡襦,讓它不只是一個物件,而是充滿情意的靈魂,不時包覆著鄭元和的軀體,睹物全哀,繡繻成了他的感情歸屬。

2014年的新編粵劇《白蛇傳‧情》,將白蛇的故事集中在「情」的描述上,序幕由白蛇獨白開場,似在向觀眾娓娓訴說一個故事,而白素貞的唱詞,為全劇的「情」下了最深刻的註解:「圓我的願,心事千年,只等你遇見。西湖雨裡,為我撐起一片天。傘下羞得嫣然,是六月蓮。情已生、心相至,情已深,悔也遲。哪管他是人間少年?莫再說是蛇兒不能戀,為了他求仙草、漫金山;為了他,捨生死;為了他,我願塔裡再困千年,情已深,思憶點點甜。」此時場景,天空降下一把傘,這是白、許二人在西湖邂逅、風雨同舟的情牽信物,也成為了被壓於雷峰塔下的白素貞心頭永遠的牽掛。而圓形邊框,框住了白素貞,代表塔裡歲月,但「為了他,我願塔裡再困千年,情已深,思憶點點甜」,成了她往後歲月的寫照,只等待下一個輪迴,「圓我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