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50年前5塊錢買來那支笛 改變「品仔仙」陳中申一生

  • 次標題:第122期-2019/02
  • 文:陳中申口述,明瑩整理
  • 圖:陳中申
  • 點擊數:2239
吹笛獨影,陳中申在笛音中自在。
簡介

俗語說:「千日胡琴百日簫,吹笛不用人家教!」這當然是玩笑話,但也說明笛子確實是好入手的樂器,期待有更多人喜歡笛子、學習笛子,而我也會更努力編撰讓人輕鬆入門的教材,並以「全人教育」的視野出發,從音樂欣賞到詩詞歌賦,引領莘莘學子們不忘初心的享受吹笛樂趣。

小學五年級,在八卦山風景區的藝品小攤子上,我用五塊錢壓歲錢,買到了人生的第一支笛子,十分喜愛,每晚飯後都會陶醉的吹上三十分鐘,就這樣自得其樂的練了好多年。直至今日,吹笛子這件事情於我而言,依舊是享受和陶醉的,都說學習音樂要耐得住寂寞,長時間關在小房間裡練長音、練音階,非常孤獨,但每當我閉上眼睛吹長音,兒時那種自得其樂的感覺仍會湧上心頭,喜歡笛子的初心,始終陪伴和支撐著我的音樂生涯。

 

因為自己喜歡吹笛子,如何讓學生們也喜歡學笛子、吹笛子、快樂的學會笛子,成為我教學四十年來不斷思索的課題。

 

我在新編待出版的教材序言中寫道:「建一座兩旁有繽紛花園的階梯,讓學笛者一步一階,輕鬆愉快的走上去,一路上都能享受吹笛的樂趣。」享受其中,這個大前提是重要的,無論是專業的音樂人,或是業餘的愛好者,我的教學法期待讓不同年齡層、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享受其中,如同我吹奏五十年前,五塊錢笛子般的享受。

 

四十年筆記 我的科學笛

當然,笛子吹得好,學生才會享受其中,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因此我認為,老師的教學必須更具體、必須更科學,才能傳承技藝。民國63 年起,我就開始教曉明女中,其後四十年間教了南門、華岡、文大、臺藝大等等,直到南藝大退休,教學相長,我始終有做筆記的習慣,記錄教學上的心得乃至學生的疑難雜症,都說著作等身,我大約是「筆記等身」了。

 

一直以來,我發現中國音樂習慣用形容詞代替名詞與動詞來教學,譬如我們時常會說聲音要「厚」一點,但什麼是「厚」呢?具體而科學的說,就是低頻要多、泛音列共鳴要多,要如何做到呢?當口腔鼓起時,會讓原本只有一種流速的氣,增加流動空間,進而形成快、慢不同的流速,自然產生低頻與共鳴。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譬如「悠遠」,是指泛音要單純,「悲傷」可以用大的震幅來說明,此外包括許多演奏法,像是「倚音」、「顫音」、「震音」等等都可以有更具體而科學的解釋。

 

臺灣品仔仙 大師到你家

近年來我陸續發表《以科學原理解析笛子技巧》、《陳中申笛子教學法》、《21 世紀笛簫新思維》等文章、講座,獲得中港臺各地廣泛迴響,鼓勵我投身教材編撰事業。編撰教材並不容易,要能掌握教育心理學,也要有作編曲的能力,才能拿捏課程進度,為枯燥的練習曲增添曲趣。

 

我的人生際遇也十分巧妙,畢業於臺中師專,又在東吳大學學作曲,再加上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讓我從一個自己很會吹笛子的「品仔仙」,成為從事教學的「品仔先(先生)」,如今更要透過書籍、光碟、網路,將原本一對一面對面的教學拓展到每一位學生家中,拜現代科技之賜,大師也能到你家!

 

俗語說:「千日胡琴百日簫,吹笛不用人家教!」這當然是玩笑話,但也說明笛子確實是好入手的樂器,期待有更多人喜歡笛子、學習笛子,而我也會更努力編撰讓人輕鬆入門的教材,並以「全人教育」的視野出發,從音樂欣賞到詩詞歌賦,引領莘莘學子們不忘初心的享受吹笛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