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受巴黎現代音樂協會之邀 獨奏家李俐錦法國開展笙計畫

  • 次標題:第124期-2019/06
  • 文:高安玲
  • 圖:李俐錦、鄧婷文、Chen Etang
  • 點擊數:2847
李俐錦於2018 年獲「廣藝愛樂miXtage 計畫」舉辦個人「電光聲影」全創作音樂會,以笙結合電子音樂及燈光、現場即時投影,表演中不間斷,欲以劇場形式呈現器樂演奏會的新樣貌。
簡介

該計畫由駐法臺灣作曲家,也是音樂學者的廖琳妮博士發起,李俐錦則代表參與研究計畫中的即興示範、即興肢體感器的研究分析、IRCAM聲學研究、聲音採樣與自由簧樂器(手風琴和管風琴)新曲目等研究項目,也包括最後的新作首演計畫。

受到臺灣完整音樂教育培育,笙演奏家李俐錦不拘泥國樂的包袱,從傳統出發,創作當代可以接受的笙樂演出,2013年以一曲《Super Mario Bros.》,受到英國BBC、美國TheVerge、法國20minutes、瑞典Feber、日本RocketNews24等國際媒體關注, 成為風靡全球的「玩樂女笙」。今年則應巴黎現代音樂協會TPMCTout Pour la Musique Contemporaine)之邀,參與「笙計畫2018-2023」,希望能在國際間持續推廣這個樂器。

 

李俐錦表示,目前笙在世界各地持續引起注目,但對於作曲家及一般民眾來說,對這個古老的樂器還是十分陌生,也不得其門而入。能夠參與這個推廣及演出計畫,也會提升「笙」這個樂器在國際上的交流能見度。

李俐錦受邀在巴黎舉行以笙為主角的音樂會,也讓歐洲樂壇有機會理解這個東方樂器。.jpg李俐錦受邀在巴黎舉行以笙為主角的音樂會,也讓歐洲樂壇有機會理解這個東方樂器。

 

駐法臺灣音樂學者廖琳妮 巴黎牽線

該計畫由駐法臺灣作曲家,也是音樂學者的廖琳妮博士發起,李俐錦則代表參與研究計畫中的即興示範、即興肢體感器的研究分析、IRCAM聲學研究、聲音採樣與自由簧樂器(手風琴和管風琴)新曲目等研究項目,也包括最後的新作首演計畫。

 

由於全球尚未有針對笙的大型研究計畫與討論範疇,巴黎索邦大學甚至為這個專案建立資料庫讓所有研究結果成為免費開放共享資源(Open Source),無論對演奏家或笙這個樂器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創舉。李俐錦表示,希望在這個計畫之後,笙不再是神秘的古老樂器,相關音樂學者、作曲家都能與演奏家合作創作更多作品。

李俐錦用最傳統的樂器 — 笙玩出新生命。.jpg李俐錦用最傳統的樂器──笙玩出新生命。

 

受臺灣完整音樂教育

受到臺灣完整音樂教育培育,笙演奏家李俐錦不拘泥國樂的包袱,今年一月受國際知名臺灣指揮莊東杰之邀與芬蘭Lapland室內樂團於當地合作演出。

 

除了演奏之外,李俐錦也是少數演奏及創作兼具的音樂家,近年致力於笙與電子音樂及影像等跨域表演合作。曾任香港中樂團正職笙樂師,之後單飛發展自己的音樂獨奏家事業。她於2012年加入卡到音即興樂團,大量接觸即興音樂並受邀到世界各地演出,2014年參與《慢》專輯獲第2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跨界專輯」。

 

展現東西方簧管類樂器不同風貌

這次以笙為主軸將在巴黎舉辦多場呈現東西方簧管類樂器不同風貌的音樂會,第一場音樂會將在611日於聿斯畫廊(Galerie Hus)舉行,由笙演奏家李俐錦與法國知名手風琴家Fanny Vicens 演奏一系列現代及傳統的音樂曲目,其中李俐錦將帶來兩首個人作品,《魑魅魍魎》(Demons&Ghosts)這首曲子原為笙獨奏,此次將以笙及手風琴呈現,另一首以臺灣北管戲曲為創作靈感的《臺灣風琴》(Formosa Glory) 則是特別為同是自由簧樂器的笙及手風琴所寫,此曲將於巴黎全球首演。

 

以笙演奏巴洛克時期樂作

第二場音樂會在624日於巴黎匈牙利聖伊莉莎白教堂(Eglise Sainte-Elisabeth-de-Hongrie)舉行,李俐錦將與法國手風琴家/作曲家Olivier Innocenti、法國管風琴家/研究員Christophe d'Alessandro共同演出多首巴洛克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作品。

 

李俐錦曾說,創作就像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像是變魔術一樣,在寫的過程中,透過組織、重整,逐漸形成雛形,再由演奏者的詮釋,將作品雕塑出來。」李俐錦說,她會給自己設定目標,挑戰自己,「我希望在音樂上能再做點什麼事情,不斷超越自己。」

李俐錦參與的「笙計畫」於龐畢度中心ircam 舉行論壇啟動發表。.jpg

李俐錦參與的「笙計畫」於龐畢度中心ircam 舉行論壇啟動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