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統藝陣轉型表演藝術 多元融合新意 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社團

  • 次標題:第145期-2023/06
  • 文:鐘予希
  • 圖:太子國中
  • 點擊數:203
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多元表現,曾參與國慶花車遊行。
簡介

臺南市新營區太子宮是全臺太子爺信仰的重鎮,位於一公里之內的太子國中在其扶植之下,十四年前成立電音三太子社團,歷經時間的演變,電音三太子社團不在侷限於廟宇陣藝,而是融合了各類傳統藝術,表現越來越臻藝術殿堂。

偏鄉國中孕育電音三太子

太子宮自康熙二十七年開基立廟以來,歷時三百三十五年,不僅僅是地方的信仰中心,同時也對地方建設和社區關懷不遺餘力,太子國中也是在太子廟管理委員會的長期支援挹注下,成立電音三太子社團,成為當地與該校的特色。「早期,太子宮即有一個名為瘋神榜的藝陣,由於太子國中長期以來都是太子宮補助學校,當時學務主任顏清楠規畫學生社團時,即結合太子宮藝師的資源,籌辦電音三太子社團,凸顯太子國中特色。」臺南市立太子國民中學校長陳毓珺說。

傳統的三太子團,多以北管、八音等音樂伴奏,再配合傳統宗教科儀需求,以象徵神靈的七星步、八卦步巡遊,出巡的三太子童仔多數也以三尊、五尊為主。而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社團成立初期即融入電音舞蹈,但仍遵循宮廟科儀,三太子童仔出團以奇數為準,隊伍變化性並不大。 

不過在五年前,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社團不僅減少隨宮廟祭典出陣,同時擴編人數,海納男女學生,且融入不同領域的傳統藝術,讓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社團越來越趨向表演藝術。「現在帶領社團的是舞蹈老師,陸續有不少喜愛舞蹈的女同學投入社團,表演時也加入更多元素,比如獨輪車、扇子舞、太鼓、廣東獅等等,隨著每年主題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陳毓珺說,轉型後的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社團更接近創意藝陣,而不僅只為酬神而存在。

 

從身體開發讓表演融入舞蹈元素

電音三太子團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學界普遍認為電音三太子並非在特定時間、由特定陣藝團所創立,而是經由節慶酬神慢慢發酵,透過集體創作而普遍成形,以當下流行電音音樂取代傳統北管、八音;以更接近舞蹈的節奏和步伐取代七星步、八卦步等;三太子童仔的偶頭設計更為Q版,且配件多,裝扮更為五彩繽紛……,現代電音三太子團已經遠遠脫離了傳統三太子團的形像和限制。 

而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社團則是更進階的與其他表演藝術融合,中國舞科班出身的社團老師陳淑雯說:「雖然我們是電音三太子團,但還是期望可以結合其他元素,往表演藝術發展。」每年暑假,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團將有為期一個月,每次三堂課二個多小時的訓練課程,從舞蹈基礎出發,進而調整學生的柔軟度、肢體開展度和肌力訓練等,「我們的仙童每一尊都重達十多公斤,學生沒有經過基礎的身體開發和肌力訓練,身體是無法負荷的。」陳淑雯說。

男生肌力發展好,女生節奏感佳,但電音三太子團的需求是兩者需並進,身體開發充足之後,記熟舞步及音樂,始能背上三太子童仔。陳淑雯說:「和舞蹈不同的是,扮演三太子時,需付出的動力更多,且穿戴好童仔後,形似小孩穿大袍,學生的兩側視角會被遮蔽,而跳三太子時童仔的身形與手必須要舞動甩飛,甩飛幅度大會不穩,甩非幅度小不夠生動,學生必須要學會控制重心和離心力,讓身體平衡,不至於因離心力而東倒西歪。」學生必須先熟記舞步直至成為身體自然反應,穿戴好神童後,才能身體和童仔完美結合順利完成表演。

 

師生共同創作 隊形不侷限三太子

除了舞蹈訓練,陳淑雯被交付的任務是將電音三太子融合各種表演藝術,提升藝術性。「每年,電音三太子社團都與不同的表演藝術結合,去年,最剛開始的靈感是來自於電音三太子多與節慶、喜慶、酬神等有關,因此選擇的音樂也比較傳統古典,今年度加入舞龍元素,講述的是哪吒戲海、拔龍筋的故事,題材的選擇多數會考量當年度社團成員的素質。」陳淑雯認為只是單純的以電音三太子為主軸,看久了難免疲乏,與其他表演藝術結合創造新意已然無可避免,預估今年新作將結合太子國中柔道社團,展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風格。

以舞蹈為出發創新表演方式,也得考量學生真實狀態,融入學生的想法,陳淑雯說:「有時照我的方式,我會覺得這樣的音樂節奏是可以表演的,但實際穿上童仔的小朋友,會考量駕馭童仔所需的身體動力,對節奏音樂提出反饋,建議把音樂調快或調慢,所以,我覺得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團不止是個人的創作,而是與同學共同創作的結果。」

太子國中電音三太子社團對外表演邀約不斷,已經獲邀表演超過百餘場,以其跨界其他表演藝術,將電音三太子從類似落地掃的表演方式,慢慢進階朝向表演藝術的一環,紮根年輕學子,為電音三太子社團帶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