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與臺中市文化局日前因為票價折扣問題,將雙方長期溝通不良的問題赤裸裸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雙方是否可以重啟雙贏平台,讓台中市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在紛擾動盪之間,影響了市民權益?
心態對等 才有對話
一個合作平臺的對話,「對等」是相當重要的,如果雙方對等產生交集,彼此互相聽到對方的訴求,那交集之後的溝通極有可能產生共鳴,並成就日後的雙贏;如果不是,那就會是漸行漸遠的兩條平行線,等到回頭時都已各自在彼岸,實不忍見。
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其它兩個場館「臺北國家兩廳院」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出身不同,它是一座真正由臺中當地催生出來的場館。
臺中國家歌劇院有令人期待的「美聲涵洞」設計
臺中一手催生 中央助一臂之力
15年前在一場臺中文化人的餐敘上,時任文建會主委陳郁秀以及現任文化部長洪孟啓討論因為凍省的關係,原本臺灣省音樂廳停止規劃,之後古根漢博物館落腳臺中又落空,當時大家都對臺中缺乏正式具規模的專業展演場地殷切期盼,因此陳主委表示,既然臺北有音樂廳,臺中就興建歌劇院,並由臺中市政府與中央各支出一半經費。
於是臺中市文化局開始著手歌劇院的規劃,並獲得中央經費的支持,同時並設定委外經營的營運架構,從初步規劃到開國際競標,話題十足的「美聲涵洞」歌劇院終見曙光。但硬體建設是項考驗,還好有臺中建設公司不計成本將它完成,不過由於設定委外經營,這樣高難度的委外標案,經過10次招標,次次流標,最後雖然在第11次成功標出,但最後終究臺中市政府仍無緣營運。最後在立院政黨協商之下,臺中國家歌劇院將在財產清點、工程點交等行政程序之後,併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臺中國家歌劇院培養在地觀眾的認同感
從這樣的背景,不難了解臺中國家歌劇院,是一座完全由臺中市政府主導規劃設計完成的表演場域,過去文化局的辛苦興建,臺中市各界的通力合作,引頸期盼它落成營運成為臺中市文化新地標的使命感是多麼強烈。身為臺中在地成長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相信臺中國家歌劇院在成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一份子之後,全民也都希望這座歌劇院可以為大臺中地區帶來豐富的文化活動,承受著原生家庭壓力的臺中市文化局更不能置身事外,維護大臺中地區欣賞文化藝術權益之心,可想而知。
培養在地觀眾的認同感
我們期待,一座好的文化場館基本上除專業劇場管理之外,更需具備以下經營方向:
(一) 在地觀眾的養成及認同感。
(二)在地團隊緊密合作,培養當地展演團隊。
(三)培養劇場管理人才。
(四)全方位培養表演藝術欣賞的觀眾。
(五)行銷臺中國家歌劇院成為國際城市品牌。
臺灣國家歌劇院幽美特殊的建築及外觀庭園,早已是周末全家人休閒之地
臺中國家歌劇院進駐團隊自去年起分別在臺中辦理多場演出活動,看得出經營的企圖心,身為臺中人,也是表演藝術圈的一份子,筆者殷切期盼臺中國家歌劇院能成功,也希望藉由下列建議平臺達成雙贏:
(一)與臺中市政府密切溝通,給予更多的尊重與參與空間。
(二) 與臺中市的在地團隊與藝術工作者建立溝通平台,並確實傾聽、合作。
(三) 組織團隊中增加高職缺讓中部藝術工作者參與,將在地結合、資源結合。
(四) 與文化部中部團隊加強合作計畫---例如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五)藉由三個場館的交流平台,培養中部其他劇場的經營者及管理者。
(六)增加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中部董事會之董事名額。
提出「有感」的大臺中市民優惠 並不逾矩
多年來文化資源從來都是北部擁有最多資源,近年來南部也大量增加文化資源,但是中部相對缺乏,尤其是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當中中部團隊歷年來幾乎都掛零,希望藉由歌劇院的正式完工開館營運,早日脫離這樣的不平衡,同時可以藉由專業舞臺的演出提升在地團隊的表現力。中央如文化部更應該給予臺中應有的資源以及大臺中地區市民「有感」的專屬參與感,希望臺中國家歌劇院與臺中市文化局的溝通,不再只是各自表述的平行線,相信這樣才是當初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建構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