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該如何進步?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就是要帶著記憶與靈魂前進。」的確,無論是無形或是有形的文化資產,都是臺灣重要的記憶與靈魂,保存文化資產是對臺灣這塊土地、人民生活智慧積累的尊重與珍惜,也是建立自我文化認同的基礎。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文化資產有其得天獨厚的豐富性,在臺灣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也留下許多珍貴古老的文化資產及生活記憶。但隨著生活現代化與科技化,傳統的生活場域慢慢被改變,傳統的娛樂活動或文化活動也逐漸消失,如果可以有機會讓現代人感受昔時生活樣貌,或許可以讓民眾在繁忙的科技社會裡,也能重溫當時的傳藝之美。
羅列師教授帶領學員走訪新竹北埔聚落發展與歷史脈絡。
重塑傳統氛圍 讓傳統回到生活
將歌仔戲、布袋戲等無形傳統文化資產與有形文化資產做深度交流,讓民眾可以感受前人的生活足跡、人文美學與在地記憶,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戲苑遊藝」的發展基礎。去年舉辦第一屆,定調「大宅門國寶現身」,透過「戲曲表演」、「古蹟導聆」、「講座體驗」等三大主題帶著民眾穿越時光隧道,重新感受傳統戲曲之美與臺灣獨有的古蹟形貌。
第一屆「戲曲表演」部分,將連結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進行傳統表演藝術推廣,內容集結國家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北管戲曲、亂彈及南管戲」保存者,即俗稱「人間國寶」的廖瓊枝、林吳素霞、潘玉嬌、莊進才國寶藝師以及漢陽北管劇團、合和藝苑、慶美園亂彈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等共同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活動重點,也是最困難之處,在於重現場景與氛圍,讓舊時的記憶成為當下的感動。首場的宜蘭二結王公廟——「那一年的戲棚腳」,現場不但重現古早情景、營造古早廟會野臺戲歡樂慶典氣氛,同時運用在地的濃厚歷史空間氛圍,妝點北管傳統藝術特色,勾勒舊時生活記憶。
第二場新竹北埔慈天宮「時客尋味的老記憶」,呈現客家常民的生活文化、食文化、廟會文化等,讓參與民眾充分感受客家常民的文化特色,進而認識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厚蘊涵。
以茶顯樂 重現父執輩生活樣貌
第三場次為了重現舊時代文人邊看戲、邊品茶的景象,在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場次的主題為「大宅門裡的風華絕代」,現場以茶顯樂,以樂映茶,讓參與者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的交會領略傳統藝術之美,現場不但有原本報名的民眾,就連外國觀光客也都買票來看,大花廳滿滿都是人,氣氛熱烈。最後一場則在板橋的林本源園邸演出《陳三五娘》,將扣合劇情場景與情節,安排了「賞燈、看戲、遇見愛」,周圍陳設燈籠,展現團圓美好之意象。
延續去年的經驗,持續活化臺灣珍貴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並體現「連結與再現土地和人民的歷史記憶」的文化政策,以藝文活動的匯演形式,深入臺灣的北中南地區,同時結合在地傳統古禮習俗,將優質的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帶進臺灣廟埕,還原過去生活聚落中最令人期待的酬神謝戲文化。
除此之外,今年將帶領大家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老七佳石板屋聚落,一窺臺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排灣族石板屋,領略排灣族口、鼻笛文化之美。
從12月起至明年3月份將陸續在新竹褒忠亭義民廟、屏東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宜蘭碧霞宮、彰化鹿港新祖宮、臺北霞海城隍廟、臺南全臺祀典大天后宮等場地,接力推出六場演出。
今年首度將原住民族的傳統藝術及生活人文聚落納入活動,呈現排灣族最具代表的傳統藝術口、鼻笛,邀請第一位女性排灣族口、鼻笛保存者少妮瑤.久分勒分藝師回到石板屋,並與七佳部落在地的樂舞團隊vaqu 樂舞團共同演出,將排灣族歌謠以口、鼻笛演奏結合人聲吟唱,賦予傳統古調新的詮釋與展現,讓大家體驗以排灣族口、鼻笛及樂舞為背景,悠然於山林之間的樂趣。
在板橋林家花園歷史建物中賞戲,感受舊時人家在宅院中賞戲的氛圍。
客家收冬戲《桃花過渡》酬謝神明
演出活動依循臺灣傳統歲時節令,邀請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在最具客家場域的新竹褒忠亭義民廟演出,並在歲末感恩的收冬時節中,展現客家收冬戲《桃花過渡》向神明酬謝,也祈求來年可以風調雨順,平安順利。另一個重頭戲則是回到臺灣歌仔戲發源地—宜蘭,重現僅存於蘭陽平原的「本地歌仔」,並邀請全臺灣唯一以傳承和搬演「宜蘭本地歌仔」為旨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壯三新涼樂團」,再現經典落地掃演出形式,讓民眾感受臺灣最道地的歌仔戲文化。
類戲劇方式搬演「古禮迎親」
臺灣以南管音樂、戲曲為主體的古禮婚嫁,於現今社會已不多見,本次將邀請國寶藝師林吳素霞帶領的合和藝苑,以類戲劇方式搬演「古禮迎親」,將日漸失傳、以南管樂迎親的相關儀式,在本次活動中風華再現,這也是南管藝師林吳素霞的願望。
林吳素霞1993年創立了「合和藝苑」,以倡導南管古樂和七子戲(小梨園)為主,對傳統南管戲曲文化推廣、保存不遺餘力,但她心心念念,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讓南管音樂真正在生活中「復活」,南管古禮迎親就是其中之
一。
林吳素霞表示,深植於民間的南管演奏,一開始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左鄰右舍閒暇時一起彈奏、玩樂的「休閒娛樂」。就像南管古婚禮,其實是「你家有喜事,我就去幫忙」的概念,從迎娶到洞房,都有南管相伴。
林吳素霞說,這種典禮前一天要先「整絃」,10個人先去新郎家從晚上8 點唱到10點,「休息一下吃一點宵夜,等到子時(晚間11時)要開始祭天,還願,然後各自散去」。
第二天南管最少出動11人,浩浩蕩蕩跟著新郎去迎娶,等同於民間踩街,如果吉時還沒到,就在大廳先演奏。新娘跟父母親辭別等儀式在進行中,南管就做背景音樂。一直到迎娶回到新郎家,入洞房才算告一段落。第三天則會演個南管戲「小登科」,才算圓滿。「其實我自己都沒有看過,但我常聽老一輩的談起古婚禮,覺得有機會應該要舉辦一次,讓南管音樂落實到生活裡。」
其他還有在香火鼎盛的臺北霞海城隍廟演出《巧遇姻緣》,恰恰帶出霞海城隍廟是臺灣信眾求取姻緣、平安信仰中心的重要性;邀請國寶藝師陳錫煌也將帶領掌中劇團演出精彩劇目《巧遇姻緣》,讓民眾近距離感受掌中戲的奇妙偶戲世界。
臺南府城古都的廟會遶境活動,一向是臺灣重要的傳統信仰慶典之一,本次將由金滿圓戲劇團所帶來的亂彈大戲《八寶公主招親》劇目,讓民眾可以再次感受專屬於臺灣的傳統慶典文化。
打開時光隧道 體驗前人人文風華
活動當日安排「藝術講座」與「古蹟導聆」,今年包括交大副教授羅烈師、臺灣戲曲學院助理教授蘇秀婷、老七佳聚落發展協會理事長郭東雄、原住民音樂學者周明傑、宜蘭在地文史工作者林正芳、臺中教育大學副教授林茂賢、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民間婚俗顧問黃敦厚、大稻埕文史工作者高傳祺、傳統布袋戲研究學者郭端鎮、臺灣民俗研究者謝奇峰、臺灣戲曲學院助理教授林曉英等,帶著大家進入時光隧道,體驗前人的人文風華及生活記憶,並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讓文化資產與生活「零距離」。
的確,有關無形與有形文化資產的價值,除了保存實體外,更重要的是要彰顯保存觀念與保存意識,結合文化場域本身的精神,還原過去生活聚落中的無形文化資產樣貌。期待民俗文化、傳統藝術與古蹟建築能透過這次並置交融的對話,帶給民眾滿滿的感動,也將這份感動帶進生活,植下一顆傳統藝術的美好種籽。
戲苑遊藝在活動氛圍上十分用心,特地請在地攤販一起來熱鬧看戲,就像小時候與街坊鄰居在廟前看戲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