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從亞太傳統工藝看見多元文化交流新力量

  • 次標題:第127期-2019/12
  • 文:趙瑪姬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風潮音樂
  • 點擊數:1449
以韓國螺鈿藝術再現全赫林畫作統營港。
簡介

今年邀請到各國工藝名家透過表現、交流與體驗三位一體,讓2019亞太傳統藝術節有了互相理解的深度。

在科技快速改變社會的時代,依然不約而同地堅持傳統工藝精神的驕傲,依然深信慢工細活才能成就藝術,所以才能堅持守護代代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手感工藝精神,在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中,看到了這樣彌足珍貴的價值。

 

強調農村慶典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對話

2019亞太傳統藝術節甫落幕,今年節目主軸為「大地慶典」,強調農村

慶典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對話,邀請從農村生根發展,保留百年傳統的亞歐團隊訪臺演出與交流,甚為聚焦;但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邀請到各國工藝名家表現、交流與體驗,三位一體,讓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有了互相理解的深度。

 

今年的演出團隊為表演項目已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與農村慶典有關的4個具代表性的團隊,除了韓國羌羌水月來歌舞之外,還有來自喬治亞的伊比利亞複音歌樂團(IBERI)、印度拉加斯坦邦的神秘路徑樂舞團(Mystic Pathways)及越南國立北寧官賀民歌藝術團,都是首次訪臺,將他們動人的生活軌跡以樂舞呈現在臺灣民眾面前。


喬治亞的琺瑯工藝典雅高貴,深具時代感。

 

現場工藝示範 深獲好評

今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也邀請尼泊爾「粧佛」、喬治亞共和國「琺瑯」、韓國「螺鈿漆器」、越南「籐編」等4國具代表性的重要工藝師來臺進行現場工藝示範,呼應了今年無形文化資產與農村節慶活動主題。原本可能只是周邊活動的工藝示範,卻成了與民眾互動最親密的體驗。

 

這次邀請來臺的四國工藝師,類型上都是該國當地知名的代表性工藝,也呈現根植於該地區所成長茁壯的豐富藝術文化內涵。四國工藝師分兩梯次來臺,第一梯次為尼泊爾及喬治亞共和國,第二梯次為韓國及越南。四位工藝師除了現場示範其工藝技法,也展示工藝師自己的創作作品,讓現場民眾近距離親炙大師級的藝術創作。

 

為了這難得的機會,傳藝中心也安排國外工藝師與傳藝中心「108年接班人傳統工藝示範與推廣計畫」的駐園工藝家,針對相同或類似之傳統工藝項目進行深度交流。由於此次工藝示範場地安排在傳藝工坊之中,空間相鄰性使國內外工藝師從第一天開始,即得以自發性地互動與交流。

越南竹藝造型獨特,傳統又帶時尚感。.jpg

越南竹藝造型獨特,傳統又帶時尚感。
 

尼泊爾粧佛藝術價值高

形貌高貴

傳藝中心每天都會規劃兩場現場手作體驗課程,民眾反應也非常熱烈,經常在預約報名開放的第一時間就已經額滿。這不僅是讓民眾透過實作認識各國傳統工藝的好機會,再加上最後還能帶回成品,讓亞太傳統藝術節的美好工藝種子擴散出去,成為溫暖的記憶,可以說思考周延。

 

尼泊爾粧佛藝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傳統,這是對傳統信仰的極高宗教思想與表現,也是工藝師利用藝術創意,妙手摹擬出神佛個性與形體,傳達對宗教的崇仰之情。尼泊爾粧佛的藝術價值極高,形貌高貴、優美、典雅,作品鎏金厚重,璀璨亮麗、栩栩如生。此外,尼泊爾礦物資源豐富,有鑲嵌寶石的傳統,也為粧佛增添了魅力。

 

這次受邀訪臺的藝師羅賓卓‧釋迦(Rabindra Shakya)是釋迦族後代,師承尼泊爾多位名聞遐邇的佛像雕塑與繪畫大師,自二十餘歲起即成為技藝精湛的佛像藝術家,多方參與皇室與民間舉辦之工藝活動,並曾於全國工藝節擔任工藝師領隊,代表向當時的尼泊爾國王解說。羅賓卓.釋迦現為尼泊爾全國工藝協會聯盟副主席。

 

羅賓卓‧釋迦表示,身為釋迦族後代,做佛像、念佛經已經跟他們的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我們做神像榮耀佛祖,我們也以此工藝為生,這也是我們的使命。」羅賓卓‧釋迦家族傳有一本建造佛像的古籍,一切依循其中做法,強調高貴、優美與典雅,「但其實每一尊在下刀之前,還是要有靈感,也要有遠景,保持一顆清淨新鮮的心,才可以與佛相遇。」。

 

羅賓卓‧釋迦這次也與臺灣的粧佛工藝家陳宗蔚交流,帶來佛像雕塑技術「失蠟法」的製作細節以及粧佛工藝的傳統形制,知無不言,彼此收穫滿滿。羅賓卓.釋迦不僅讚賞陳宗蔚的作品,更力邀他到尼泊爾進行展覽,讓臺灣的粧佛藝術,有機會被世界看見。

羅賓卓‧釋迦(Rabindra Shakya)是釋迦族後代,自二十餘歲起即成為技藝精湛的佛像藝術家。.jpg
羅賓卓‧釋迦(Rabindra Shakya)是釋迦族後代,自二十餘歲起即成為技藝精湛的佛像藝術家。
羅賓卓‧釋迦(右一)這次也與台灣的粧佛工藝師陳宗蔚交流,帶來佛像雕塑技術「失蠟法」的製作細節以及粧佛工藝的傳統形制。.jpg

羅賓卓‧釋迦(右一)這次也與台灣的粧佛工藝師陳宗蔚交流,帶來佛像雕塑技術「失蠟法」的製作細節以及粧佛工藝的傳統形制。
 

喬治亞共和國琺瑯工藝是一絕

來自喬治亞共和國的琺瑯工藝亦是一絕,最早可溯源至公元八至九世紀,由古拜占庭傳承而來,於中世紀達到巔峰,15世紀後逐漸消失。近年來經愛好者重振這項古老藝術傳統,精細華麗的琺瑯工藝,得以重現在喬治亞人的生活中。目前於喬治亞首都提比利斯當代美術博物館,可以欣賞豐富的收藏品。

 

這次訪臺的工藝師蒂‧杜爾米希澤(Tea Durmishidze1993年畢業於提比利斯藝術學院,1997年開始她的藝術創作生涯,自2005年起於法國巴黎展出之後,10多年來持續受邀至歐美各國參展,世界各地都有人收集她的藝術作品。除了琺瑯工藝外,她同時也從事傳統繪圖、圖像設計以及染蠟的創作,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

 

藝術節期間,傳藝中心也安排她與錫工藝家楊蕙如、李瑋參與交流,雙方相互介紹彼此的工藝技術與創作。蒂‧杜爾米希澤表示,其實只要真心喜歡一件事,就可以耐得住性子,她在示範體驗交流時非常溫暖細心,對於參與民眾的選擇都表示讚許,她也示範了所有工序,讓民眾感受工藝的親近性。

喬治亞琺瑯工藝千變萬化。.jpg喬治雅琺瑯工藝能夠表現人像的時代感與趣味。.jpg
(圖左)喬治亞琺瑯工藝千變萬化。
(圖右)喬治雅琺瑯工藝能夠表現人像的時代感與趣味。
工藝師蒂‧杜爾米希澤(Tea Durmishidze)為民眾示範製作上色過程。.jpg
工藝師蒂‧杜爾米希澤(Tea Durmishidze)為民眾示範製作上色過程。
傳藝中心也安排與楊蕙如(右二)、錫工藝家李瑋(右一)與杜爾米希澤交流。.jpg

傳藝中心也安排與楊蕙如(右二)、錫工藝家李瑋(右一)與杜爾米希澤交流。

在臺灣交到好朋友

韓國的螺鈿漆器工藝則是一種在漆器或木器上鑲嵌貝殼的裝飾工藝,也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韓國漆器最具代表性就是此種表面鑲嵌珍珠貝或雲母裝飾的螺鈿。這次訪臺的工藝師金宗良(Kim Jong Yang1953年出生於傳承螺鈿漆器工藝至今已超過400年的韓國統營。13歲開始學習螺鈿工藝,30歲成立東西工藝社,致力於螺鈿漆器的傳承與創新。2010G20高峰會期間,金宗良受韓國國家博物院委託,以現代技術重現高麗時期具代表性的螺鈿工藝品,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生命。

 

金宗良現場示範了以細緻的螺鈿漆器工藝表現的金剛山(古畫),也讓民眾體驗螺鈿化妝鏡的製作過程,特別的是,他與臺灣投身漆工藝的王清源、李麗卿相互交流,相談甚歡,雙方不但互留聯絡方式成為朋友,臺灣工藝家們致贈親手製作的漆藝創作予金宗良,而金宗良藝師返國後,還特別寄來多種樣式與規格的貝殼原品,還贈王清源、李麗卿兩人,情誼深厚,雙方漆藝藝術互相交流影響,相信會在他們之後的作品窺得。

藝師金宗良13歲開始學習螺鈿工藝,30歲成立東西工藝社,致力於螺鈿漆器的傳承與創新。.jpg

藝師金宗良13歲開始學習螺鈿工藝,30歲成立東西工藝社,致力於螺鈿漆器的傳承與創新。
金宗良(左)與臺灣投身漆工藝的王清源(右二)、李麗卿(右一)相互交流,雙方暢談欲罷不能。.jpg

金宗良(左)與臺灣投身漆工藝的王清源(右二)、李麗卿(右一)相互交流,雙方暢談欲罷不能。
 

最後則是來自越南的籐編工藝,這也是越南最常見的工藝品與生活器物,至今越南約有700多個籐編村,仍然在生活中延續這項傳統工藝。這次來臺的工藝師阮文靖(Nguyen Van Tinh)1964年出生於河內富榮村,繼承父業,獲國家頒發優異證書。1999年被越南中央理事會授予「金手獎」,以表彰他對傳統工藝保存的卓越貢獻,並持續發展獨特的藝術形式,2013年更獲得越南總統授予榮譽勳章之殊榮。

 

這次阮文靖訪臺,除了示範籐編墊盤之外,也與臺灣竹編工藝接班人駐團工藝家涂素英進行交流。兩人同樣來自純樸農村,且都是家族數代傳承,彼此格外惺惺相惜,雙方都準備了自己的作品相互贈予,阮文靖更把他從越南帶來工藝示範用的小工具送給涂素英,雙方以工具相送,成就了一段工藝情誼,令人感動。阮文靖亦拍攝傳藝工坊運作情形,回國推薦給越南文化主管單位。

工藝師阮文靖(Nguyen Van Tinh)被譽為「金手獎」,手藝精巧。.jpg

工藝師阮文靖(Nguyen Van Tinh)被譽為「金手獎」,手藝精巧。
越南竹編工藝師阮文靖(左一)訪台,除了示範藤編墊盤之外,也與台灣竹編工藝接班人工藝師涂素英(右一)進行交流,.jpg

越南竹編工藝師阮文靖(左一)訪台,除了示範藤編墊盤之外,也與台灣竹編工藝接班人工藝師涂素英(右一)進行交流,
透過體驗讓台灣民眾得以體驗越南竹藝的奧妙。.jpg

透過體驗讓台灣民眾得以體驗越南竹藝的奧妙。
 

理解工藝師的堅持與追求

一生能成就一件事情,已經功德圓滿,但過程何其辛苦與孤單,工藝之路耗費光陰,常常是打破重來,不成,再重來,也不見得保證一定有成果,這次亞太傳統藝術節在工藝這個區塊的示範、體驗與交流,在在展現了身為工藝師的堅持與追求,這或也正是亞太傳統藝術節最深厚真實的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