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在地「定目劇」

  • 次標題:十鼓擊樂團大膽創新
  • 文:黃尉瑄
  • 圖:十鼓擊樂團
  • 點擊數:914
十鼓擊樂團於2007年於臺南仁德糖廠成立「十鼓文化村」。圖為定目劇彩排精彩演出畫面。
簡介

鼓樂經常出現在廟會或者法會當中,是臺灣人較為熟悉的樂器,十鼓擊樂團團長謝十的父親是一位道長,與宮廟關係密切,他對傳統音樂有深刻體驗,希望推廣讓更多人瞭解,因此他集結各個大專院校國樂社喜歡打鼓的學生作為團員,於2000年正式成立十鼓擊樂團,至今獲得海內外金曲獎、葛萊美獎、美國獨立獎三項大獎提名,可說是臺灣本土的國際級表演團隊。

「在家打鼓」的夢想

十鼓擊樂團遠近馳名的非屬「定目劇」不可,深究之,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單純的「在家打鼓」的夢想。

十幾年前,一步一步贏得世界肯定的十鼓擊樂團在世界各地演出時,藉機觀賞了國外各種不同的演出,如至美國時曾到百老匯看《歌劇魅影》、《屋頂上的提琴手》,也到環球影城欣賞《水世界》,「這種『在家表演』的模式──在一棟房子裡演出固定劇目,竟然可以吸引全世界的觀眾都來到這個地方看表演,讓團員們感到非常羨慕,不像十鼓以往的四處巡演,需要帶著道具、舞臺裝備等等,耗費車程及人力,推行定目劇的種子也就此埋下。」十鼓擊樂團經理江逸芹說。

回國後,因為教學練習時的鼓聲產生低頻震動,每每被鄰居抗議,恰巧培訓團員的家長推薦當時被當作倉庫使用的臺南仁德糖廠作為練習場地,「一看到仁德糖廠的場地,我們心裡就浮現了當時去國外觀賞演出的畫面跟想像,立刻決定要在這個地方嘗試。」江逸芹說,十鼓在這個充滿歷史感跟工業感的糖廠中,將鼓樂與觀光結合,規劃了四大主題──鼓博物館、打鼓體驗、看鼓樂表演以及餐廳,再加上糖業歷史導覽,吸引了一批一批的遊客前來。

剛開始實踐夢想的日子非常辛苦,團員身兼演出者以及導覽員,因為沒有前例可以借鏡,十鼓進行了各種不同的嘗試,包含園區導覽時間的長短、導覽動線安排、演出時間、曲目風格,只為抓住觀眾的需求,時至今日定目劇的劇場已經由最初二百人的小型劇場,進步成五百人的中型劇場,再邁向現在九百人的大劇場。

臺灣獨有旅遊模式

江逸芹分析,世界上較大型的遊樂園,像是迪士尼以及環球影城,都是把表演視為設施的一部分,但十鼓仁糖文創園區整個園區的設計就是要引導觀眾來看表演,因此入園人數若是較多,定目劇的場次就會增加。

相較於觀光,臺灣人對進到劇院觀賞演出在心態上比較有距離,但臺灣最特別的是社區一日遊行程,若是在觀光行程中「不小心」被帶入劇場,觀眾就比較容易卸下心防,被十鼓上一堂表演藝術體驗課,就有機會在往後親近劇場。

「以體驗課這個角度來說,四十至四十五分鐘已是觀眾的極限,但是,很多觀眾在看完十鼓的演出之後成為我們的粉絲,正式表演時,就可以接受九十分鐘的節目;而單曲長度不宜過長,否則觀眾會失去耐性,其中又以傳統鼓樂、音量較大較為震撼的演出最受觀眾喜愛。」江逸芹說。

在傳統鼓樂之外,十鼓近幾年不只嘗試加入各種音樂、武術、舞蹈,也跨出華人圈,融入世界打擊樂,例如臺灣較為少見的阿拉伯、印度等地區的音樂風格,與華人傳統表現的節奏不同,因此律動感更為強烈,透過跨界音樂也能更顯音樂的豐富層次,十鼓也將曲風較為新穎的曲目作為定目劇開場,嘗試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培育表演藝術的種子

當定目劇為初次踏進劇場的觀眾帶來新鮮感的同時,江逸芹也回憶起十鼓至法國演出時,瞭解到當地教育局每年都有一定經費撥款給孩童至劇院欣賞演出,而非在戶外看表演,「進劇場和看戶外演出的臨場感其實有一定的差距,這是我覺得臺灣還可以再努力的地方。」
 

她也感慨表演藝術人才的流失率高,「十鼓參與指導的學校社團或者另外開設的推廣教室,每年大約有七、八百位學員,但最後留下來,真正進到劇場演出的不到十位。」

十鼓仁糖文創園區以看表演作為核心,因此定目劇的演出人員幾乎都屬於正職人員,以便應對臨時的加場演出。「我們也曾經以為我們在這裡表演會有很多人來看,」江逸芹又說,「但實際上臺灣人並沒有自小培養看藝文表演的習慣,純表演藝術的市場較小,因此無論是觀眾群或者演出人員都需要細心經營。」

十鼓因而有高度的自我期許,每年都有新的規劃,希望將傳統與創新結合,無論是在糖業文化保存或者鼓樂推廣方面,把目標鎖定在青少年以及親子客群,希望將表演藝術的種子牢牢的種進下一代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