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管是臺灣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以下簡稱北市國)、高雄市立國樂團(以下簡稱高市國)、臺南市立民族管弦樂團(以下簡稱南民管)等四大公部門國樂團或是其他大專院校專業國樂系所,在節目策畫上都呈現出多樣性,不管是從表演的形態亦或是內容上,反映了臺灣當下快速變遷下的生態與環境,也積極對應臺灣國樂發展的困境與機會。
公設國樂團不可避免的責任
為了在世界上展現臺灣國樂大型合奏的在地特色並與顧及臺灣觀眾鏈結,此一樂種勢必「在地化」;為培養未來欣賞觀眾,「當代性」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以筆者的觀察,委託國人創作、培養年輕指揮、給在地音樂家舞臺、多元跨界合作、邀請知名指揮客席以及更容易讓觀眾親近的策畫等六大部分,是各個公設國樂團不可或缺的發展方向。
作曲是古典音樂發展的火車頭,委託國人作曲家創作,更是公設樂團必須要努力的方向。綜觀去年包括臺灣國樂團委託知名作曲家創作新曲,如潘皇龍、李英、張瓊瑛等三首作品,描繪太魯閣的自然與人文風光;南民管則委託吳宗憲、李英、陳中申、盧亮輝及李哲藝等,以臺南人文風情及地景為主題所創作的樂曲。2016年,北市國委託青年作曲家李哲藝、朱雲嵩、王希文、林心蘋等創作新曲,一起為厚植臺灣創作能量而努力,這些都值得鼓勵。
培養年輕音樂家 勢在必行
國樂紮根,勢在必行,培養年輕指揮,更是公設國樂團的使命,包括2015年高市國邀集臺灣新生代優秀的青年指揮家王冠智、陳志昇、林心智及邱誓舷等四位指揮高市國演出;臺灣國樂團則為其主辦的指揮比賽中得獎的青年指揮辦理專場音樂會;2016年北市國也邀請青年指揮家王乙聿指揮校園巡迴音樂會,共同給予表演平臺,這幾個國樂團都有了積極作為,對於新生代更有鼓勵作用。
近年來包括北市國、臺灣國樂團都重用團內各聲部首席,分別舉辦獨奏會或安排協奏,不讓外邀演奏家專美於前;2015年南民管製作了《笙情》、《峯火奇緣》、《山水之歌》、《弦情竹韻》、《花漾情歌》等圍繞著團內優秀演奏家所設計的主題音樂會;高市國也力捧樂團首席彭笠榳,安排於多場音樂會中擔任協奏,藉以提升團內士氣,可以看出進入21世紀,臺灣國樂的發展,已經有自己的姿態,給予在地演奏家表演舞臺,雖然不一定對票房有顯著的提升,但卻是拿人民納稅錢成長的公設國樂團必要任務。
跨界成功要素 樂團跟製作團隊密切整合
2015年高市國製作了結合拉丁狂野的奔放旋律的《狂野之春》;南民管則結合福爾摩沙芭蕾舞團(原台北室內芭蕾)《天旋~當芭蕾遇到國樂》芭蕾舞作。2016年北市國在傳統藝術季中邀請北管世家邱婷製作了《媽媽上戲去》;臺灣國樂團則製作了展現台灣辦桌文化的《砰派·辦桌》的類音樂劇作品,這些跨界充滿創意,但能不能成功,有賴樂團與製作團隊的密切配合。
大型國樂合奏在當代社會中,面臨「陽春白雪」及「下里巴人」的節目規劃抉擇,各團也都改編歌謠、流行樂曲、西洋歌曲等一般民眾較為熟悉的音樂內容以國樂團呈現,藉以吸引一般社會大眾欣賞。2014年高市國規劃了「咚冬迎新歲」、「鬧春」等音樂會;台灣國持續規劃「榕樹下」基層巡演計劃;北市國則推出《風華再現.經典歌曲演唱會》,直接以流行文化面對觀眾。
在地性與當代性
這些現象看起來似乎百花齊放,但事實上不可諱言,各公設國樂團仍然有各自面臨不同環境的壓力,心態上也必須「大開大合」,沒有足夠的經費、策畫單位無法迅速回應社會環境的變遷等現象,多少都讓這些任務打了折,沒有激發燦爛的火花,成為點燃臺灣國樂大步前進的動力。如何真正做到「在地化」與「當代性」,仍是臺灣國樂大型合奏未來重要而不可忽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