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記大稻埕戲苑 青年戲曲藝術節 五周年

  • 次標題:第118期-2018/06
  • 文:葉玫汝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助理研究員)
  • 圖: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 點擊數:4286
2015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石秀》
簡介

「大稻埕戲苑」為臺北市藝文推廣處的分館之一,以推廣傳承傳統戲曲為宗旨, 常態性辦理各項傳統戲曲演出、展覽、教育推廣等活動,在經營策略上特別著重培養青年新秀,致力於戲曲交流平臺的建立,希望在眾多場館節目中突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大稻埕戲苑」為臺北市藝文推廣處的分館之一,2011 年成立「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 2014 3 月起更以每年一度的「營運週年慶」為基礎,進一步打造「青年戲曲藝術節」之平臺,以鼓勵優秀青年演員為核心,媒合團隊與編、導、演等人才進行創作,藉策畫、邀請跨劇種、創新實驗性的節目,展現青年新世代的戲曲創意,也讓大稻埕戲苑有機會以小搏大, 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2016栢優座《惡虎青年Z》.jpg
2016栢優座《惡虎青年Z》

人才培育、創新實驗、品牌經營

鼓勵青年戲曲藝術家的創新實驗與連結大稻埕的在地文史脈絡,是大稻埕戲苑青年戲曲藝術節(以下簡稱青藝節)五年來努力的方向。青藝節以主題策展方式辦理「青年、戲曲、實驗、包容多劇種」,經過多年摸索、調整,培育許多青年戲曲編導、演員站穩腳步,已累積18 個新製、2 個重製劇目,且有5 個製作獲指標性的台新藝術獎提名,無數戲曲人在大稻埕戲苑找到築夢的舞臺,也找到傳統與現代交流對話的新空間。

青年戲曲人才培育是青藝節開辦的初衷,傳統戲曲長久以來面臨從業人員老化問題,若不積極培育年輕世代跟上腳步,斷層將更趨嚴重。然而,在戲曲界明星挑班的生態下,年輕演員除非天賦、機運俱全,往往很難突破「輩分倫理」出線擔綱大樑。

青藝節辦理五年來,扶持新生代演員陸續嶄露頭角,除了黃宇琳、李菄峻、劉建華、陳禹安等優秀演員本已具接棒態勢外,原本流轉各團演出的童婕渝、許麗坤、劉冠良也在編導量身打造下藝術更上一層樓,而後起之秀江亭瑩、馮文星、吳侑函、孫凱琳、陳昭薇等新生代急速崛起,加上跨足參演的現代戲劇青年演員鄭舜文、王辰驊、林東緒、蔡佾玲等更豐富了戲曲創新的人才庫。不僅如此,青藝節平臺建立後,製作群的聚合、重組,也同時挖掘培養了一群優秀的青年編導或音樂設計:許栢昂、劉亮延、李季紋、李珞晴、劉建幗、馮文亮、柯智豪、陳歆翰、許家銘等人均多次參與青藝節, 累積了許多令人驚豔的作品。

鼓勵青年團隊以戲曲功底為本
勇於創新、實驗

青藝節以包容、涵跨各劇種為策展理念,也促成各劇種、團隊互相觀摩交流,然而,青年演員組團不易,有志同道合的考量亦有團務行政營運的困難,尤其京劇、客家戲、崑劇、南管、北管的青年劇團數量遠較歌仔戲稀少,也未必以實驗創新作為劇團創作主線,所以更增青藝節策展邀演的困難。

首屆開辦時只有歌仔戲、京劇兩個劇種, 20152016 年陸續納入崑劇、客家戲,2018 年才再納入掌中戲。為此,2016 年後青藝節主動引薦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演員至各劇組,也嘗試媒合線上編導創作者與優秀戲曲演員合作, 開發更多可能性,並儘量促成現代戲劇與戲曲間編創、演員交流,希望有助於兩者的美學理解與視野拓展,從而也吸引各方人才於大稻埕匯聚。

在創作方向,青藝節鼓勵青年團隊以戲曲功底為本,勇於創新、實驗。早期多以引入現代劇場手法為主,強調舞臺調度、燈光效果,亦實驗解構戲曲點線結構、開發呼應當代生活的新戲曲表演程式,近期則強調取材新鮮、反映社會議題或實驗戲「曲」的音樂元素等,希望呈現出一種時尚的新鮮感。青藝節題材多元、語言多元,戲曲與現代戲劇界線愈趨模糊,也反映了當代臺灣文化的現況與特色。

創新實驗也須面對票房壓力

然而戲曲賴以維繫的是「功」,青年團隊在創作過程中或許囿於對戲曲未來的焦慮、或許過度擔憂「不夠創新」抓不住觀眾的眼光,部分演出有過度形式拼貼化或特意強調「武功」動作而忽略「唱」、「做」基本功的問題,把握藝術本質與探索戲曲邊界該如何執行才能有效推動戲曲前進? 是這五年中一直不斷被辯證的議題。

再者,2018 年起青藝節明確標舉「舊典新詮」主題,此命題是否有助於團隊發想新作或反而限縮了團隊的創意仍待觀察;資深戲劇顧問與團隊間能否由指導關係轉型為合作創作關係更深入協助青年團隊?也還需要對「戲劇顧問」此機制有更多討論與溝通。

在觀眾群拓展方面,青藝節劇場節目為售票演出,於創新實驗同時也須面對票房壓力,場館須建立藝術節品牌形象,團隊則需考量實驗與市場的拿捏,拓展新觀眾之餘還要能鞏固舊觀眾,不管對場館或劇團都是相當大的挑戰。

2014青年戲曲藝術節首度辦理記者會.JPG
2014青年戲曲藝術節首度辦理記者會

創造不同文化體驗 打造特色品牌而努力

大稻埕戲苑原有的常態性戲曲節目觀眾群以長者居多,而青春新鮮、主打創意實驗的青藝節節目帶入一群年齡層相對較輕、甚至原本不看傳統戲曲的觀眾,對於開拓新觀眾有一定的效益,但因青藝節節目與戲苑原有的常態性節目屬性不同,所以新觀眾未必會流動到其他節目,未來應考量維持節目品質穩定,結合其他主題活動提升觀眾回客率。

由於大稻埕戲苑位在戲曲文化底蘊深厚的大稻埕老城區,青藝節也因應街區經濟、文化活動的復興,結合在地力量推出街區導覽、專題講座與人文攝影展等一系列活動,創造不同的文化體驗,為打造更有特色的戲曲藝術節品牌而努力。

2017年奇巧劇團《蝴‧蝶‧效‧應》.JPG2018 文和傳奇戲劇團《張協〉2018》。.jpg
圖左:2017年奇巧劇團《蝴‧蝶‧效‧應》。
圖右:2018 文和傳奇戲劇團《張協〉2018》。

樂觀其成、多方合作

青藝節為戲曲新苗打造新世代的戲曲實踐基地,展現當代戲曲新銳豐沛的創作能量,也將青年戲曲新世代匯聚臺北大稻埕,結合青年創意、時尚戲曲、文化街區,為戲曲的未來蓄積更大的能量!

展望未來,希望青藝節能延續培育青年戲曲人才的目標,挖掘更多新秀,也期許青藝節以「樂觀其成」的態度,透過行政資源、異業結盟協助維持這個育成環境,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藉此平臺展現功底與創意,淬鍊藝術更臻成熟。

此外,也期待各場館、藝術節主辦方可互相合作,一方面協助行銷通路建置、再方面區隔各活動特色,避免同一時間同質演出活動過於頻繁分散客群,並且透過場館間的策略結盟降低團隊的製作成本,協助優秀劇目至各地劇場巡演,甚至有機會精修後轉成長銷式劇目,期能為當代戲曲的創新之路留下精采足跡!

2018 真快樂掌中劇團《破窯記-呂蒙正》。.jpg
2018 真快樂掌中劇團《破窯記-呂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