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錄音製作人 音樂產業小螺絲釘

  • 次標題:第133期-2020/12
  • 文:楊儀靜
  • 圖:大米音樂製作工作室、黃聖芸
  • 點擊數:999
楊敏奇對錄音製作充滿了熱情和執著。
簡介

臺灣2019年音樂銷售額為21.23億,唱片市場在亞洲排名第5,如此大量的各種類型音樂的演出,實體和數位產品的推出,或許一般人只注意到螢光幕前的明星,可是少了這群自稱為音樂產業裡小小螺絲釘的錄音師,這些幕前的光鮮亮麗都無法成形。

臺灣去年(2019)的音樂銷售金額中,實體(Physical)銷售金額4.5億,數位(Digital)銷售金額16.7億;臺灣唱片市場之國際排名及營收,在亞洲排名第5,世界排名則位居第27另外根據文化部所建置的「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資料統計,2019年全國藝文活動共計舉辦5萬多場,其中古典與傳統音樂有5,551場、流行音樂則有3,518場,從以上資料不難看出國人對音樂活動的熱愛及這個產業相關出版品的蓬勃發展。

每年有如此大量的各種類型音樂演出、實體及數位音樂產品的推出,大家注目的往往是華麗舞台上的明星級人物或名聲響亮的各類型樂團,卻不知在這龐大產業下努力撐起一片天的,其實是一小群默默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的名字通常列在工作人員名單的最後,因此他們自稱是音樂產業裡的小小螺絲釘。不過,如果沒有他們,音樂作品將不會完成,這群神秘又特殊的人物,就是隱身在幕後鮮少人認識的「錄音師」。

Hold住聲音 讓音樂成為發燒作品

許多從事創作或演奏的音樂人都知道,一張好的音樂作品,除了演奏者的功力之外,錄音師的專業技術也相對重要,好的錄音師能讓妳的作品原音重現,甚至讓聽者身歷其境。在錄音圈,楊敏奇是國內大型管弦樂錄音混音的代表人物,他精於大提琴演奏及擁有Tonmeister(錄音製作)學位,可說是許多古典樂團錄製專輯的首選錄音師,經他神手錄製的作品在業界具有相當高的評價。

多年來,他一直是金曲獎入圍名單的常客,近期最著名的作品是2016年榮獲第27屆流行類金曲獎「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的布袋戲電影配樂《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電影原聲帶》(長榮交響樂團演奏),以及2018年榮獲第29屆傳藝金曲獎「最佳錄音獎」的《古今狂想:大鍵琴音樂詩畫》(蔡佳璇演奏)。由於他具有完整音樂家養成背景,涉略領域又極為豐富,因此經由他操刀錄製的作品,範圍跨界於古典、流行、傳統、現代、電影、遊戲配樂,可說是當前最炙手可熱的錄音製作人。

從大提琴手 轉身成為專業錄音師

令人好奇的是,一個學習古典音樂多年的大提琴手,為何會轉身成為一位專業錄音製作人?楊敏奇說,當年從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畢業後,原本一心一意想去歐洲繼續攻讀大提琴,並前往德國科隆準備參加入學考試,在進修德文期間,有一天他在科隆音樂學院聽了一位17歲歐洲少女的演奏,對方精湛的琴藝當下讓他產生極大的挫折感,他心想自己已24歲,還要練多久才能達到這種程度,不如轉念其他相關科系算了。失望之餘,他前往位於德國西北的德特摩音樂城去拜訪在當地求學的臺灣學長,學長帶他觀摩德特摩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Detmold)錄音工程系學生在學校音樂廳執行現場錄音的過程,看到德國人一絲不苟又非常精準的組織架構和分工能力,他整個人立刻就像「中招」似的,完全被深深吸引住,覺得這個科系實在太酷了。

但是報考錄音工程系,除了要考兩項樂器,還要考9個學科,包括電學、光學微積分等等,這些都是他完全沒讀過的科目,幸好學長拿了當年參加考試讀過的兩箱書籍送他,還鼓勵他只要耐心念完這些書,應該就有機會考上。就這樣他苦讀了大約3個月,不但念出心得,還覺得十分有趣,果然學科考試全部順利通過,術科演奏大提琴和鋼琴也都過關,就這樣,他從「準大提琴演奏家」的生涯規劃變成了德特摩音樂學院錄音工程系的學生,花了將近8年時間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的Tonmeister(錄音製作人)。

關於Tonmeister這個名詞,楊敏奇解釋在德文中是指在音樂和唱片產業中,從事錄製以及傳播工作的職人,工作內容涵蓋錄音、製作乃至於音樂總監的事,因此學校在招生時要求很嚴格,考生本身不但要懂得各種音樂,還至少要會演奏兩種以上的樂器,因為音樂素養是日積月累不是一蹴可幾的,Tonmeister必須要能與合作的音樂家互相溝通,如果不懂音樂很難錄製出理想的作品。

學校錄取名額甚至只有數名,楊敏奇說像他那一期班上就只有3位同學,完全是小班制,學習期間老師會帶領他們到各種演出場地,包括音樂廳和教堂去做現場錄音。由於歐洲古典樂較為盛行,該系初期較偏向是以古典音樂現場錄製為主要學習內容,因此Tonmeister也被視是「古典音樂的錄音製作人」,這也是楊敏奇學成歸國後,會走向大型管弦樂錄音領域的原因。

熱愛真實樂器演奏 打造感動人心的作品

回想起2005年回到臺灣時,楊敏奇說雖然擁有專業文憑,但找工作並不如預想的容易,他也曾去一些著名錄音室應徵錄音助理,結果都遭到回絕,理由是:你都這麼專業了,為什麼不自己接案,幹嘛還從助理做起?他想想別人說的也對,誰要用一個32歲的助理啊!後來剛好有個在市立交響樂團的學弟要開獨奏會,想找人現場錄音製成作品當紀念,於是楊敏奇鐵了心決定向銀行貸款100萬,扛著新買的錄音器材就到音樂廳開工了。人生第一張錄製的音樂演奏CD,就像是他的工作名片一樣,因為錄製水準受到肯定,他的名氣逐漸傳開了,找他錄音的人越來越多了,隨著工作量增大,曾經每天睡眠不到3小時,一度血壓飆高到中風邊緣,讓他開始警覺到必須調整工作量才能找回健康。

雖然名氣響亮了,慕名而來的人也增多,但他說自己是個蠻堅持的人,一直以來偏愛Acoustic這種用真實樂器演奏、未經電子處理的音樂,因此他錄製的都是以Acoustic為主,這類樂器在古典及傳統音樂中占很大的比例,演出和錄製大都是在音樂廳進行,和流行音樂主要在錄音室進行人聲和樂器單項的錄製不太一樣。比如錄製一個管弦樂團的曲目,錄音軌數可能多達32軌,作為一個Tonmeister,不但必須對場地很了解,還要規劃好麥克風的架設、佈線、操作錄音台的工作,每一項都必須仔細且精準。錄製完成後還要進行後製,包括剪輯及混音,這些都很耗費時間,最終才能做出滿意的作品。

現在錄音設備發展越來越先進,但楊敏奇卻不認為錄音設備和soundquality(聲音品質)是畫上等號的,「最好的器材不一定能錄製出讓人感動的作品,這還是關乎人對音樂的理解。」楊敏奇說。從舞台上的大提琴手,轉身成為幕後的錄音製作人,不因設備或舞台的區隔, 楊敏奇對音樂的熱愛和火花,仍在CD播放後流瀉的每一顆音符中,與音樂迷的耳朵談情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