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給偶一個獨立生命的鄭嘉音

  • 次標題:第125期-2019/08
  • 文:郭士榛
  • 圖:鄭嘉音
  • 點擊數:2245
喜愛收藏玩具的鄭嘉音。
簡介

不愛呼朋引伴的鄭嘉音,喜歡一個人創造一個世界,在無語言的偶戲中反而可以看到事物最核心的部分,偶是一個使用起來很舒服,可以和人和世界溝通的媒介。

「在我年紀很小時候,身體就有一個自然反應,只要手上拿了一個可愛又漂亮的娃娃,就會說出娃娃想說的話,不是鄭嘉音編劇設計好的劇本,甚至自己都會驚訝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說至此,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微笑表示,自己不是靈異體質,而是她與生俱來特質,可以直接進入娃娃的情境。

 

不愛呼朋引伴

喜歡一個人創造一個世界

鄭嘉音生長在父母雙薪的小康家庭,5歲前她是獨生女,在父母忙工作時,都是一個人玩耍,父母為了補償她會買一組組可以玩扮家家酒的玩具,幸好,鄭嘉音個性恬靜,很會享受一人世界,再加上可能受到喜愛藝術的父母薰陶,他們一家人常一起看表演、逛畫廊,培養她喜歡美術、手工藝、劇場的興趣。

 

但隨著年齡增長,及她專心一意投入偶戲創作後,請她談藝術家生活,鄭嘉音卻是很抱歉的說:「我的生活中除了偶外還是偶,嗜好就在工作中,平日愛玩一些小樂器,像彈吉他、烏克麗麗,已是最大休閒活動,沒事都留在劇團工作,現父母年紀大,我休假也是為了陪伴年長的父母。」

 

鄭嘉音說,培養她對戲劇、舞蹈的興趣,也是感謝爸媽,不過一個人喜歡演出活動,但個性上不見得就活潑好動,這由鄭嘉音身上可以得到驗証,鄭嘉音表示,自己不是一個喜歡社交活動的人,「同學來找我,會和他們一起玩,但我不會主動去找別人玩,得空時很享受自己做手工藝,可以很安靜,花很長時間縫一個布袋,或一個布娃娃。」不愛呼朋引伴的鄭嘉音,喜歡一個人創造一個世界,而偶戲就有這樣的特質,在偶戲中可以創造另一個時空。鄭嘉音認為,在無語言的偶戲中反而可以看到事物最核心的部分,偶對鄭嘉音來講是一個使用起來很舒服,可以和人和世界溝通的媒介。

鄭嘉音(右一)與波蘭羅登大眾劇院執導夜鶯演員合影。.jpg

鄭嘉音(右一)與波蘭羅登大眾劇院執導夜鶯演員合影。

 

觀賞「法國的香堤偶劇團」立定志向投入偶戲

專注偶的表演,鄭嘉音回想是高中的時候,欣賞了「法國的香堤偶劇團」演出,開始嚮往可以和他們一樣到世界各國去表演,「我就立定志向要投入偶戲這件事情。」

 

當想法成形後的鄭嘉音成了真正的行動派,大學時期她參與許多相關課程、工作坊,學習京韻大鼓、布袋戲、拼布、造紙、服裝打版、洋娃娃製作等等,也上了蘭陵劇坊的戲劇課程,培育著自己的偶戲養分。她參與九歌兒童劇團工作5年後,前往美國康乃迪克大學上偶戲研究所,從製偶、操偶、創作等非常實務的課程中,正式學習了當代偶戲。這可說是鄭嘉音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在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念偶戲研究所的時候,鄭嘉音遇到德國老師亞伯特羅瑟帶領的夏日工作坊。上偶課時,老師拿到一顆球綁在一個繩子上,他說這是全世界最簡單的懸絲偶,「學生要學習在走動中,球在任何情況下0秒停止擺盪;另外就是什麼都不做,但球要跳到你的手上。」

鄭嘉音在康乃狄克大學就讀期間製偶操作木工機器。.JPG

鄭嘉音在康乃狄克大學就讀期間製偶操作木工機器。

 

因為她曾在九歌劇團工作一段時間,覺得自信滿滿。「此時老師反而提醒我,你不是在操控它,而是在傾聽它陪伴它。那刻我被打醒,才知,偶不是隨心所欲被我操控的,要反過來思考讓它產生一種獨立的生命感。老師的指導大大影響到我日後創作,是讓偶自己在移動而讓觀眾不會注意操偶的人。」所以老師說,操偶人要做最小的動作,可是偶卻要做最大的動作。

2014年鄭嘉音(左二)指導波蘭演員紙雕偶製作。.jpg

2014年鄭嘉音(左二)指導波蘭演員紙雕偶製作。

 

偶是在尋找一個未知的東西

為了深入了解偶的世界,鄭嘉音甚至參加了法國香堤偶劇團的工作坊。「我踏上偶戲這一行,香堤是影響我最深的人,內心真是歡喜。」在香堤的工作坊學員們獲得許多的東西。「香堤讓我們了解偶是在尋找一個未知的東西,必須要找出一個別人意想不到的說故事,或是傳達訊息的方式。」鄭嘉音解說著,香堤不要一個可以在超級市場買到的東西。

鄭嘉音(左一)在2003年參加香堤偶工作坊成果演出。.jpg

鄭嘉音(左一)在2003年參加香堤偶工作坊成果演出。

 

鄭嘉音強調,讓偶可以表現出靈魂,創作偶戲的人對偶一定要有感情,首先要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裡面。「操偶人的訓練需由兩個層面談,一是技術性,一是精神面。剛開始練習操作偶,有一些技術性的要求,比如說要維持偶完整的體態,所有的動作都必須符合人體工學,說服力就很高。」鄭嘉音說。

 

至於精神層面,鄭嘉音認真的繼續說明:「首先要感覺偶有自己的思想、自由意志和靈魂,操偶時必須感覺這個偶要做什麼,操偶者只是去協助他們,要視偶是一個主體,操偶人反而是被動體是跟隨偶而動作。」因而鄭嘉音嚴格指出,如果要達到偶的表演有靈魂,操偶人是要經過一番練習,並不是拿起來就可以做得到。

 

喜歡手工藝的鄭嘉音,是無獨有偶早期製偶的主力,後期交由專業製偶師。鄭嘉音指出,製作《戲海女神龍》是以真快樂掌中劇團江賜美阿嬤的人生故事為題材,「有一尊偶就是做成阿嬤形象,當製作到手的時候,左手很快就做好了,但做到右手的時候,木頭就一直裂,當時沒想那麼多。」鄭嘉音說,直到一個月以後演出,阿嬤來看戲,發現她的右手打著石膏。「詢問之下才發現,在我做右手非常不順的當下,就是阿嬤在南投摘龍眼,跌倒摔斷了右手手腕骨折。」過程玄奇地讓人起雞皮疙瘩。

鄭嘉音帶領小朋友製偶課程。.jpg

鄭嘉音帶領小朋友製偶課程。

 

喜歡偶外

還有超乎常人的收藏習慣

喜歡偶的鄭嘉音,還有一項異於常人的收藏習慣,她出國旅遊喜歡收集一些沒看過的奇怪樂器,像是在印度買一個陶甕有鼓皮,有一竹管連結,手沾水磨擦鼓皮,會出現好玩聲音,另外,非洲有許多用種子綁成的敲擊樂器,或是小型鳥笛、雨琴裏面有許多小珠珠搖擺有下雨聲音,也有小樂器敲起來像牛叫,上次去美國在賣打獵用品店中,找到很多吹起來會像鴨叫,或各種鹿鳴聲音的樂器。

 

「在無獨有偶劇團有一個擺樂器的空間,都是我的收藏,主要可做配器用,可吹可敲打,團員上課時可以使用試出不同的各種聲音,有時會找出適合戲中需要的聲音。」從年輕就有此項收藏嗜好的鄭嘉音認為,會買到都是一種緣份,因為他們出國演出時間有限,有空會去逛手工藝品店,或賣樂器的店,碰機會找劇團可用得到的小樂器,平時也會收集發條玩具,可研究做偶的連動機關。

 

個人收藏都放在劇團,鄭嘉音表示,自己的生活和劇團早已經完全結合一起,不論自己的專業或收藏,只要有利劇團她都甘願給,只願無獨有偶長遠發展,偶戲可在臺灣開花結果。

鄭嘉音2014年參訪布拉格表演學院。.JPG

鄭嘉音2014年參訪布拉格表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