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彈古琴打電動的現代文人—邵淑芬的耽慢之道

  • 次標題:第19期-2017/02
  • 文:謝繕聯
  • 圖:謝繕聯
  • 點擊數:15851
天氣冷時邵老師會燒炭取暖,聽著爐火霹靂啪啦,更是溫暖,老師笑說還可烤麻糬或橘子皮呢!
簡介

邵淑芬鼓勵喜愛傳統藝術的年輕人可以多方位接觸傳統文化,體驗過去文人們的生活,藝術將不只是藝術,而是生活中對美的體悟。因為「真正的『慢』,不是來日方長,不是等待,而是持續和累積。」

古琴、茶道、國樂、古董、智慧手機、電腦、線上遊戲、WIFI這些看似衝突的事物卻都在邵淑芬生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邵老師的工作室坐落在溫州街上,在一屋子俯首即是百年以上的古董家具、茶器中和邵老師喝茶、談美,背景箏樂淙淙,牆角邊的炭盆燒著炭火,一切如此超現實,那些書裡畫裡的場景躍然眼前,正沉浸其中,一聲清脆的手機訊息響起,老師笑著說:「我不能到沒有網路的地方,因為我還要打電動,還要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事。」這就是邵淑芬,一個活在現代的文人。

邵老師的工作室「拾歲小玩」,一走進彷彿掉入另一個時空中,心慢慢靜了下來。邵老師的工作室「拾歲小玩」,一走進彷彿掉入另一個時空中,心慢慢靜了下來。

 

會彈古箏、打擊鑼鼓、浸淫茶道,也會用手機上網玩遊戲的邵淑芬老師。會彈古琴、打擊鑼鼓、浸淫茶道,也會用手機上網玩遊戲的邵淑芬老師。

美是什麼?

淑芬從小就莫名地熱愛傳統文化、音樂,也許起於對美的追尋,然而什麼是美呢? 「『美』是歷代所有人建立的標準,名家之所以成為名家,是因為他的作品能讓大家都覺得好,並且還說的出哪裡好。」邵淑芬解釋,美是一種感覺,會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時代背景而也差異,然而「當我們談論『傳統美學』,那就是歷代文人所建立的標準,經過好幾代的人歷練篩選,才留下來的東西。」而她認為,那種美不只是外在表現,更是種精神上的傳承。

(左)老師的工作室也是老師以茶會友和泡茶靜心的地方。

(右)對邵老師而言喝茶是靜心的習慣,她也鼓勵大家可從隨性喝茶開始進入茶的世界。

技巧與心靈結合的展現

若用音樂來討論東西方藝術,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文化的差異,「中國傳統音樂是很人性的,但音樂真正的性格在樂譜上是看不出來的。」邵淑芬以古琴為例,古代傳授古琴只會紀錄彈撥的手法和位置,節奏、旋律、音色、表情在琴譜上是看不出來的,演奏者可依自己彈奏當下的心境去詮釋,與西樂傳授十分不同。這種方式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對藝術的追求,不只著重於技巧精進,更追求性靈的展現。她也鼓勵喜愛傳統藝術的年輕人可以多方位接觸傳統文化,體驗過去文人們的生活,藝術將不只是藝術,而是生活中對美的體悟。

懂得欣賞美,生活中俯首即是,例如友人家可惜枯死的樹,就成了老師工作室美麗的一景,光影變化更是動人不已。懂得欣賞美,生活中俯首即是,例如友人家可惜枯死的樹,就成了老師工作室美麗的一景,光影變化更是動人不已。

我們常說老東西很有味道,味道其實就是歲月在器物身上留下無法取代的痕跡。圖中二為明清時代骨董,外二為老師和先生依古物外型製作的茶杯茶罐,雖然形狀相似,但仔細瞧中二偏黃的色澤與凹痕,就是味道。

我們常說老東西很有味道,味道其實就是歲月在器物身上留下無法取代的痕跡。圖中二為明清時代骨董,外二為老師和先生依古物外型製作的茶杯茶罐,雖然形狀相似,但仔細瞧中二偏黃的色澤與凹痕,就是味道。

慢滋慢味 自由自在

剛學琴時邵淑芬曾請教她的老師古琴的資訊這麼少,為什麼不多多推廣呢?老師回答:「古琴已有幾千年歷史,過去也沒斷過呀,好的東西不用宣傳,用心找就找得到。」老師的話言猶在耳,然而邵老師總覺得好可惜,很怕現代的資訊發達,真正好的東西被大量的新事物埋沒,於是她寫下一本《耽慢之人》,分享古代文人耽美的生活精神。

《耽慢之人》記錄了邵老師幾十年來的文人生活體悟。《耽慢之人》記錄了邵老師幾十年來的文人生活體悟。


老師用兩個日本工藝師手工打製的茶壺解釋清雅與艷麗的美感差異,右邊小壺雖是全金,然而簡單的造型卻不會讓人有俗艷之感,有道「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清朝的張揚華麗與古代文人的美學是截然不同的。

老師用兩個日本工藝師手工打製的茶壺解釋清雅與艷麗的美感差異,右邊小壺雖是全金,然而簡單的造型卻不會讓人有俗艷之感,有道「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清朝的張揚華麗與古代文人的美學是截然不同的。

離開臺灣國樂團後,現在的邵淑芬只想過自己想過的日子,「舞臺、掌聲、名利我都擁有過,繁華退盡,沒什麼遺憾了。」隨心所欲說簡單很簡單,說難大家都懂,「我們常羨慕古代文人能夠擁有閒情逸致,但其實現代人可以更自由的選擇自己的人生耶!」比起古代人,因為資訊流通與階級制度瓦解,現代人可以擁有更多生活的自主權利,端看我們願不願意,「例如喝茶,你有能力你可以喝一斤五萬的茶葉,也可以從五百的茶葉開始,只要喝起來舒服都很好呀!等到有能力再慢慢進階也可以。」千萬別把沒時間當藉口,也別把未來有機會當理由,因為「真正的『慢』,不是來日方長,不是等待,而是持續和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