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你已經超越了我所走過的路 少妮瑤.久分勒分的口、鼻笛之路

  • 次標題:第127期-2019/12
  • 文:明瑩
  • 圖:少妮瑤.久分勒分
  • 點擊數:3120
口、鼻笛的傳承者少妮瑤讓排灣族的傳統音樂活起來。
簡介

來自屏東牡丹鄉東源村的少妮瑤,排灣族第一位女性口、鼻笛的傳承者,多次入圍金曲獎,獲得最佳原住民族語歌手、最佳原住民族語專輯肯定,她總是能讓排灣族的傳統音樂活起來,進入人們的生活中。

少妮瑤.久分勒分(Sauniaw Tjuveljevelj)排灣族第一位女性口、鼻笛的傳承者,多次入圍金曲獎,獲得最佳原住民族語歌手、最佳原住民族語專輯肯定,她至今出版的3張專輯《生命NASI》、《聽女人聲音》、《從未離開》兼具傳統與現代性,無論族中耆老或是都會青年都十分喜歡,她總是能讓排灣族的傳統音樂活起來,進入人們的生活中。

少妮瑤是排灣族第一位女性口鼻笛的傳承者。.jpg

少妮瑤是排灣族第一位女性口、鼻笛的傳承者。

教鼻笛不只是教樂器

是傳文化知識

來自屏東牡丹鄉東源村的少妮瑤,她的音樂魅力啟蒙自母親,「聽媽媽唱歌」是少妮瑤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少妮瑤的母親今年高齡90歲,是日治時代部落裡唯一獲選加入文化工作隊的人,1617歲便時常被邀請到各地演出,部落裡教唱歌也都請母親幫忙,母親還能自己作詞呢!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少妮瑤自幼跟隨母親,排灣族的歌謠和母語,都來自母親的教學。除此之外,由於母親長年在教會服務,少妮瑤從小也在教會長大。

 

青少年時期她還學了樂器,用一把吉他帶起了主日學,教會音樂和教學經驗對少妮瑤影響深遠,成為她重要的養分。

 

大學時期,少妮瑤在玉山神學院首次接觸民族音樂,認識了排灣族的口、鼻笛,那是身份認同的啟蒙,也是學習傳承的起點,從那時起少妮瑤才明白,排灣族的樂器不只有鋼琴與吉他,自己的樂器原來是鼻笛。自1992年少妮瑤踏上尋訪口、鼻笛耆老的學習之路開始,迄今已近30年,當初找到的耆老有7個,至今只剩下1個,而演奏者也如同運動員一般,身體機能主宰一切,年紀過大便很難演奏口、鼻笛了,這項工作從來都在跟時間賽跑。時間一晃而過,轉眼少妮瑤也已天命之年,前些年她思索著如何向耆老多學些東西,現在她思索著如何把技藝傳給更多的人,與時間的賽跑,不曾停歇。

自青少年時期少妮瑤就揹起吉他,開始為教會服務。.jpg

自青少年時期少妮瑤就揹起吉他,開始為教會服務。
 

樂器可以現代化 但不能迷失傳統

教學與傳承成為少妮瑤近年的生活重心,一邊教也一邊學,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嘗試錯誤,並得到啟發,所謂「教學相長」少妮瑤認為用這句成語形容自己的教學路,再貼切不過了。相較於一般的西洋樂器教學方式,少妮瑤選擇在自己的文化體系裡去教學生,對她而言,這不只是教樂器,而是在文化知識、文化層面同時並進的教學。或許,她也曾因為知識不足,不知如何教起,而感到洩氣;當然,也曾因領悟出一套教學心得,而獲得成就感。

 

學習口、鼻笛與一般樂器最大的不同,便是要從製作樂器開始學起,傳承製作口、鼻笛的方法、工藝技術,也成為少妮瑤最大的課題。近年她製作出不止3孔的鼻笛,以適應更多曲目,俾利於推廣,也藉此與現代結合並取得平衡。然而,除了與現代接軌的部分,她也有堅持傳統之處,她堅持不得更改鼻笛的音階與律制,對少妮瑤而言,樂器可以現代化,但不能迷失傳統,改了音調的樂器就如同沒有了靈魂,也就失去了本身的價值。

 

為排灣族的口、鼻笛音樂與工藝,貢獻半生,少妮瑤從不覺得自己是一個藝術家,而是一個實踐者,她只是盡心盡力地做好祖輩傳承下來的文化,僅此而已。從一開始接觸鼻笛,她給自己的目標,便是要讓這個東西活起來,不只是研究與採集,更不能只是放進博物館裡,而是要能活用,實踐在生活裡。

教學與傳承成為少妮瑤近年的生活重心。.jpg少妮瑤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嘗試錯誤,並得到啟發。.jpg

(圖左)教學與傳承成為少妮瑤近年的生活重心。
(圖右)少妮瑤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嘗試錯誤,並得到啟發。
學習口鼻笛與一般樂器最大的不同,便是要從製作樂器開始學起。.jpg

學習口鼻笛與一般樂器最大的不同,便是要從製作樂器開始學起。

一個人的價值

在於可為旁人付出什麼

20192020年少妮瑤預計出版最新的鼻笛專輯與全新編寫的口、鼻笛教材,總結過往經驗,給爾後的口、鼻笛教師參考,這是她認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學到一項東西,要成為別人的祝福」-少妮瑤多年來秉持著這個信念,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可以為旁人付出什麼,如何運用自己的優勢、才華,成為別人的祝福,才是自我價值的實踐。

 

堅定的信念,帶領著少妮瑤從少女邁向中年,從不曾停下步伐。少女時期,少妮瑤剛開始登台演奏、推廣鼻笛的時候,母親便親手為她縫製了一套服裝,希望她穿著母親做的衣服出去演奏,在舞台上保存自己的文化。時至今日,在少妮瑤的衣櫃裡,那仍是最珍貴的一套服裝,出國演出或是重要的場合,她都會穿上。看著女兒穿著自己親手製作的服裝站上舞台,高齡90歲的母親甚感驕傲,對少妮瑤說:「su calivatan anga aku pinakazuanan」,意思是在音樂路上「你已經超越了我所走過的路」。對曾在文化工作隊的母親而言,這條路或許也是實質意義上的路,當然也是抽象意義上的路,更是肯定少妮瑤在排灣族傳統音樂上卓越的表現。

少妮瑤選擇在自己的文化體系裡去教學生。.jpg

少妮瑤選擇在自己的文化體系裡去教學生。
 

大自然的懷抱如同母親一般

是永遠的心靈歸宿

少妮瑤表示,母親對她的肯定不止如此,因為依據排灣族的傳統習俗,子女成家後,將由長輩賜予家姓,2016年母親為未婚的她賜予了家姓,母親認為她「已經嫁給了音樂」。少妮瑤進一步說明,排灣族家姓的選擇,通常會以影響這個家庭最大的事件,或是成員的個性為原則,母親賜予她的家姓是「laliguan」,「ligu」的意思是「榮譽、榮耀」,而在排灣族語中「La」具有「希望」的意思,代表了母親希望她備受榮耀的祝福,並在外面受到敬重,另一方面也因此需要很自律,才能成為一個備受推崇的排灣族人。

 

母親,或許是少妮瑤的藝術生活中最濃墨重彩的永恆主題,帶給她的不僅僅是音樂的啟蒙與肯定;喜歡親近大自然的她,總是喜歡往山上跑,去山上收錄大自然的聲音,在大自然裡吹奏鼻笛,收藏一些來自大自然的石頭、種子、樹枝之類的小東西,或許在少妮瑤的心中,大自然的懷抱與呢喃如同母親一般,都是她最忠實的聆賞者,也都是她永遠的心靈歸宿。

少妮瑤最新口鼻笛專輯將收錄大自然的聲響搭配音樂。.jpg

少妮瑤最新口鼻笛專輯將收錄大自然的聲響搭配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