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念藏在鼓聲裡 – 孫正學

  • 次標題:第19期-2017/02
  • 文:謝繕聯
  • 圖:謝繕聯、孫正學
  • 點擊數:9064
20歲的孫正學有些靦腆,但一聊到鼓,從他認真專注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對鼓的熱愛是深刻思索後的淬鍊。
簡介

其實打鼓不只將曲子完成,而是像舞蹈、演奏一樣,重要的是整場表演中帶給觀眾的感受,「一開始都會執著在如何打好鼓,但後來我發現鼓手的肢體、表情也都是表演的一部分,表演者一定也要有強烈的感受,才能傳達出意境。」那陣子的迷失,讓現在的孫正學更清楚的面對內心對打鼓的熱愛。

「請問你是孫正學嗎?」男孩站了起來,靦腆的點點頭,我的視線瞬間被龐大的身影佔據了大半。194公分的身高是孫正學的正字標記,這天生的優勢不打籃球太可惜了!「其實我國中時真的曾決定要打籃球耶!因為我很喜歡團隊合作的感覺,但後來覺得籃球是團隊間的競爭,打鼓是團隊們一起完成一個作品,比較吸引我。」表演時大家一起吶喊,那種直搗心底的震撼也是孫正學著迷不已的追尋。從四歲第一次參加「十鼓擊樂團」的擊鼓體驗至今,20歲的孫正學已有16年鼓齡,打鼓占了他4/5的生命,更深深地影響著他的人生。

194的身高就像是孫正學的個人招牌。

194的身高就像是孫正學的個人招牌。

發自內心的鼓聲

「十鼓是以情境式劇場為主題,透過打鼓與劇場設計去傳達意境。」孫正學解釋十鼓擊樂團不同於陣頭或國樂打擊樂的表現方式,也跟日本太鼓要傳達的精神不同。從國中就開始登臺演出,他也曾迷失疑惑過為什麼自己要打鼓,回憶起那段時光,他分析當時自己太注重技巧,反而忘了打鼓帶給自己的感動,也忘了如何透過打鼓要傳達訊息,那時就讀高雄中華藝術學校影劇科的他,決定休息,好一陣子都不打鼓,直到他體悟到其實打鼓不只將曲子完成,而是像舞蹈、演奏一樣,重要的是整場表演中帶給觀眾的感受,「一開始都會執著在如何打好鼓,但後來我發現鼓手的肢體、表情也都是表演的一部分,表演者一定也要有強烈的感受,才能傳達出意境。」那陣子的迷失,讓現在的孫正學更清楚的面對內心對打鼓的熱愛。六歲時參與十鼓擊樂團演出。

六歲時孫正學參與十鼓擊樂團演出。

「在生活中無時無刻的觀察,累積感受。」也是孫正學增進表演的訓練,例如演出一首描述阿里山神木群壯觀景象的《山之喚》時,孫正學會先上網蒐集照片影片,並在表演時將過去看到雲海、山巒的壯麗景象移植到心中。

專注專注再專注

為了朝專業的表演者邁進,加強肢體開發,大學時孫正學選擇了戲曲學院的民俗特技系,沒想到身高反而成為他的阻礙,很多特技怎麼練習就是練不成,直到大二時老師發現他很適合當底座負重的角色,於是他轉為練習雙人杆上運動,成為下方的扛竿者,「竿子加上人就變得相當的重,我一邊要保時平衡,眼睛又要盯著上面的表演者,只要注意力一分散就歪掉了。」孫正學解釋,看似靜止的動作其實是相當艱難的挑戰,即使在上場前一直心理建設,但一碰到突發狀況如隱形眼鏡乾了、腳踩空,若沒有高度的專注力與定性,心一慌了人就亂了。

下方的扛桿者看似靜止,卻是時時刻刻在動態之中保持平衡,需要相當的專注與意志力。下方的扛桿者看似靜止,卻是時時刻刻在動態之中保持平衡,需要相當的專注與意志力。

「練習老師都會一直叮嚀注意呼吸,專注思想」。經過不停的練習,他漸漸發現將身心保持在中心點的方法,讓自己進入全然專注的狀態。這樣的練習看似與打鼓無關,但卻是一樣的心境,打鼓時心念一跑掉,那一棒一棒就只是重複的動作,唯有當全神貫注在表演的意念中,鼓聲與肢體就會自然的釋放出心中的畫面及感受。

立方體特技不只需要對抗地心引力更要思考人如何與物體對話,又如何讓觀眾感受到無聲的肢體語言。

一個全新的境界

孫正學不斷的接觸各種表演藝術,因為在他心中鼓不只是樂器,鼓聲也不只能傳達情境或精神,若結合其他的表演方式,鼓也能述說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他的夢想,他想讓更多人聽見「藏在鼓聲裡的聲音」。

孫正學與十鼓擊樂團受邀參加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印記」演出。 孫正學與十鼓擊樂團受邀參加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印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