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珍.妮卡兒,是臺東重安部落的阿美族人,國中畢業後,為了求學而北上,從此白天在紡織廠工作、晚上到高中念書,半工半讀4年。利珍.妮卡兒很感恩家鄉與親友的相助,因他們的熱心才讓利珍.妮卡兒得以在知識學海中增長視野,同時她也驕傲於自己原住民的身分。
自立門戶 力推文化傳承
從小利珍.妮卡兒就喜歡聽媽媽唱歌,看媽媽跳舞,學習媽媽的肢體動作且長存在腦海中,半工半讀時她也在幼兒園的舞蹈才藝班教小朋友舞蹈,這身技藝使利珍.妮卡兒順利考上大學舞蹈系,「那時我和同學一起教課,製作編舞課程,每年為這些幼兒生辦一次成果展。」不知不覺,利珍.妮卡兒培養出創作編舞興趣。
後來利珍.妮卡兒參加一個藝術團,每年出國演出,「太多演出經驗,使我的腦海中累積許多舞蹈創作理念,忍不住問藝術團老師我可不可以編舞給這個藝術團人跳,但這位老師不同意。」利珍.妮卡兒不想讓自己創作的火種被扼殺,於是民國87年她成立「新世紀文化藝術團」,召集各族熱愛原住民文化的青年、少年近50位共同參與,最後挑選30人開始培訓,利珍.妮卡兒為「新世紀」編創第一支舞《鬥舞》演出後受到歡迎,新世紀開始不斷接案子演出,而為發揚及傳承原住民傳統與創作歌舞藝術,她也開始增加編創其他族群的舞作。
傳承了阿美族文化載歌載舞的肢體記憶,又接受西方舞蹈的嚴格訓練,利珍.妮卡兒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激蕩下,開啟了舞蹈藝術視野,她以各族群的傳統舞蹈加入現代舞型式,編排新的舞碼。例如阿美族──歌舞組曲、慶豐收(豐年祭,族語作「llisin」);賽德克族的《精神舞》、卑南族的《盾牌舞》、《卜來雅花環》、布農族的《誇功頌》、賽夏族的《臀鈴之美》。
利珍.妮卡兒表示,成團22年一路跌跌撞撞很辛苦,2019年她確定能讓舞團有一階段性成果展現,於是決定演出近年來編排原住民各族的精選舞碼,包括阿美族、鄒族、泰雅族、賽德克族、卑南族等,呈現多元文化族群舞蹈、多族音樂的組合,並穿各族服裝來表現舞蹈,首度於中正紀念堂駐點售票演出4場,以原民舞者與生俱來的肢體與能量,詮釋原住民文化藝術之美。
節目中也「原音」傳唱阿美族的傳統歌謠,邀請致力於馬蘭古調複音唱法傳承與教學的蔣進興,共同演唱多首馬蘭古調、巴紮溜樂團的巴大雄演唱創作歌曲等。利珍.妮卡兒說,《原音舞絢》將各族傳統舞蹈轉化為舞台上的專業演出,完整地呈現各族的舞蹈文化。
舞與音並重 力保族群傳統精神
「《原音舞絢》以創作為主,為不失傳統將當下族群舞蹈精神都涵蓋在內,但男女聲重疊不好練,團員須不斷練習,努力學唱族群歌謠,每個人都要學不同族群的舞,再濃縮成精緻舞,所以取名《原音舞絢》。」利珍. 妮卡兒心疼團員們的辛苦。
《原音舞絢》訓練團員也遭遇困擾,利珍.妮卡兒表示,雖然新世紀舞團本身有固定班底團員,第3代至第5代大約有50至60人,若再加上第1、2代將近百人,《原音舞絢》計畫固定招收新團員,讓傳承自然發生。於是利珍.妮卡兒在團員中嚴選合乎她需求條件的男女角色,「首先看他們肢體合不合節奏,舞作中不論主角或配角每個角色都重要, 一支舞或劇都要很多人來完成其生命。」
「被甄選上《原音舞絢》的年輕團員學舞前要先上課,讓他們深入了解每支舞作的創作涵義、感動之處、舞作生命,只有先對這些故事有了深情的感受,才能在舞蹈中,透過動作的快慢呈現出歡樂或是懷念等情感。」此外,《原音舞絢》包含不同族群的肢體動作,同時還要現場唱「古調」,對舞團的創作和團員要求很嚴格的利珍.妮卡兒,親身帶著團員進入不同族群進行資料收集和田野調查,她認為:「只有親身參與才能體悟舞作的深意」對團員如此嚴格,會不會嚇跑年輕人?利珍.妮卡兒笑了:「新世紀舞團的團員雖然開始都招收原住民青年,但我也不排斥其他人參與,因而後續團員很多都是口耳傳播,只要是對原住民有興趣的年輕人不分男女都歡迎,我們不收學費,年輕人來學舞也沒有任何排練費。」
培養年輕新生代 助舞蹈嫩芽茁壯
新世紀舞團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優良原住民藝術文化藝術團體,22年來歷經4000多場演出,從各大節慶活動、各縣市文化中心、深入社區、學校,利珍.妮卡兒更擔任親善大使,推廣國際文化交流,足跡踏遍亞洲、歐洲等國。
利珍.妮卡兒指出,期望加入新世紀舞團的年輕人,都對原住民舞蹈有興趣,只要肯累積,每個人都有機會站上國際舞臺,可代表臺灣出國做國民外交,「當年輕人內心有著為實現登上舞臺的夢想,就會自動來排練。」利珍.妮卡兒說,有的原住民團員雖不是舞蹈科系畢業,但內心原住民根深柢固的熱情被激發,就很會跳舞,原住民文化很特別,同時也是臺灣特色。
為培養新一代團員,多年來新世紀舞團也和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臺北市華岡藝術學校、文化大學、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建教合作,今年來實習的就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學生,他們來學原住民古調之美、歌舞之美、手工藝品之美、服裝之美,學生都有興趣學習。
利珍.妮卡兒表示,這些實習生只有半年實習課,只要認真學習、遵守舞團規定,她都會讓學生過關。這些實習生或團員都來自不同領域,肢體的軟硬度各自不同,教導上真有難度,但利珍.妮卡兒卻會在實習生或團員肢體上找到特色,使之和原住民舞蹈結合,增加舞作可看性。例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學生很會翻筋斗,雖然肢體和原住民舞蹈基本上無關,但利珍.妮卡兒編舞時,翻筋斗就被編入原住民《出草》舞作中加以融合,增加舞蹈力度。「女生舞蹈中可融入京劇旦角的柔美身段,像是女性在織布時的手指和身體的動作,更增加其美感。」利珍.妮卡兒指出,京劇中很多難度高的動作可能一時學不來,但基本動作中的力道與柔美可以編入舞作中,慢慢教,不斷訓練。
原住民族舞蹈的韻味不易呈現,縱使從小學舞蹈的學生都難跳出韻味,但只要持之以恆學習,日久耳濡目染後,動作就會有了原住民舞蹈的韻味出來。利珍.妮卡兒強調,不論學員自身基本功如何,但每個人都一定要會新世紀編創的舞蹈動作,才可跳出同水準的原住民舞。目前舞團每週六、日是固定排練時間,每次3小時,都靠團員的自制力來增加肢體的力與美。
力搜各族舞碼 讓孩子跳出一片天
新世紀多年來一直努力呈現原住民的舞蹈,但在舞團20周年前2年,曾突破舞團單一支舞蹈表現的限制,推出音樂劇《茉默莉》,融合傳統原住民歌舞與新世代文化編寫出全新原創故事,在國父紀念館展演90分鐘,回顧過去,當要呈現新世紀每一代團員必須學會的舞,也是成團的第一支舞作《鬥舞》時,都是由每一代團員跳一小段,一代代接著跳到第5代團員時,已有百位團員一起在舞臺上呈現,「那種感覺是源源不斷,象徵文化不是靜止不動,而是要不斷創新,也是我本身理念。」
新世紀團員大都以跳舞為主,在徵選音樂劇《茉默莉》角色時,因有歌有舞需現場演唱,「排練初期須要大量的磨合,導演要求嚴格,演出者遭遇不小的挑戰,最後上台的25位團員,個個都不容易。」排練時這些團員表現非常好,不但臺詞背得很順,包括動作、隊形、歌謠也都排練很好,利珍.妮卡兒內心相當感動,她說:「我們的孩子跳出了一片天」。
新世紀成立22年,利珍.妮卡兒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2021年可達成心願演一齣以撒奇萊雅族為主題的舞台劇,是臺灣原16族中受政府認定的第13個族群,現正在田野調查與編劇的過程,待一切準備好學生要開始學習族群故事、音樂舞蹈特色,並開始培訓,挑選配合度很好又有興趣的學員教舞,預計明年呈現在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