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的目光看待,藤條的存在感已漸趨低迷,但若將時光拉回以往,藤條可是家家戶戶的必備法寶,尤其是農家,藤條在手,妙用無窮。走入自清朝開始、已延續兩百多年的「岡山籃藿會」,藤條的昔日輝煌,立現眼前。
最不起眼的存在 舊時最搶手的熱銷商品
在農業社會,一年三次的岡山籃藿會是南部的重要活動,販售以竹藝品為主的農家用具,例如竹梯、竹籃、竹畚箕、竹椅、竹枕等,辦在山海交匯的岡山,不僅臺南、屏東,甚至連嘉義、雲林等地的民眾,也會風塵僕僕地趕來採買。藤條即是當時的熱銷商品,風光程度可由藤條師傅口中的一句「做的速度趕不上賣的速度」得知。
農家以藤條驅趕牛羊豬隻,在藤條細長端繫上細繩,並在細繩上結出個小圈,當牛隻不前進時,就以結繩的藤條在牛隻耳旁揮舞。
藤條來自黃藤的莖,成熟後挖起,去除葉鞘上的粗刺,將較為粗圓的球狀尾端磨拋到不刺手,截出購買者需要的適當長度,即是藤條原形,根據不同用途,還可做後續加工。
看似不起眼 講究要求不簡單
農家普遍以藤條驅趕牛羊豬隻,會在藤條細長的那端繫上細繩,並以特別手法在細繩上結出個小圈,坐在牛車上,當牛隻不前進時,就先以結繩的藤條在牛隻耳旁揮舞,師傅解說功用:「牛就怕那個聲響,聽了之後就會繼續往前走,如果還不動,就會用比較粗圓的藤條頭敲打牛背,台語俗諺『吃藤條頭』,就是這樣來的。」
而藤條也常用來打棉被、打小孩,尾端時常受力,久而久之會迸裂,後來比較講究的師傅,還會在藤條細長端繞上鐵絲,增強固定,一隻藤條買回家,用上幾年都不成問題,還會因為久握,手部油脂滋潤,讓藤條越拿越順手。
藤條來自黃藤的莖,成熟後挖起,去除葉鞘上的粗刺,將較為粗圓的球狀尾端磨拋到不刺手,截出購買者需要的適當長度,根據不同用途可做後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