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年節年味長年菜 南北典故大不同

  • 次標題:第18期-2017/01
  • 文:曹銘宗
  • 圖:曹銘宗
  • 點擊數:30156
一般來說,臺灣從基隆以南至嘉義,以及東部的宜蘭、花蓮、臺東,長年菜是芥菜。
簡介

南臺灣以菠菜作為長年菜,則有臺南文獻記載。臺灣日本時代的文人連橫在《臺灣通史》農業志中說:「菠薐:種出西域頗陵國,誤為菠薐,或稱赤根菜,臺南謂之長年菜,以度歲須食之也。」

臺灣的過年習俗,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具有長壽涵義的「長年菜」,又稱「過年菜」、「隔年菜」,在除夕「圍爐」吃年夜飯就要吃,有的家庭連吃幾天直到正月初五「隔開」。然而,很多人吃了很多年的長年菜,卻沒注意臺灣的長年菜有兩種,一是芥菜,一是菠菜,南北不一樣!

一般來說,臺灣從基隆以南至嘉義,以及東部的宜蘭、花蓮、臺東,長年菜是芥菜;但從臺南以南至高雄、屏東,長年菜則是菠菜。

不過,南部客家人的長年菜也是芥菜,應該與客家人善於用芥菜製作各種鹹菜有關。客家人以芥菜做成酸菜(客家語稱鹹菜)、福菜(客家語稱覆菜)、梅乾菜(客家語稱鹹菜乾)。

芥菜是臺灣常見的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臺語音kuà-tshài,所以也常寫成諧音的「刈菜」,客家語則稱芥菜為「大菜」。

南部客家人的長年菜也是芥菜,應該與客家人善於用芥菜製作各種鹹菜有關。

南部客家人的長年菜也是芥菜,應該與客家人善於用芥菜製作各種鹹菜有關。

象徵人生苦盡甘來

為什麼選擇芥菜作為長年菜?因為在一般蔬菜中,芥菜的葉片最大最長,象徵長命百歲。在過年期間,芥菜的作法是整葉撕下煮肉湯,最初有點苦味,但愈煮愈甘,象徵人生苦盡甘來。

菠菜性喜冷涼氣候,臺灣的冬天是菠菜的盛產季節。菠菜的臺語稱之「菠薐仔」(pue-lîng-á)、「菠薐仔菜」。「菠薐」二字,保留了古漢語對這種外來蔬菜的音譯名稱。

南臺灣以菠菜作為長年菜,則有臺南文獻記載。臺灣日本時代的文人連橫在《臺灣通史》農業志中說:「菠薐:種出西域頗陵國,誤為菠薐,或稱赤根菜,臺南謂之長年菜,以度歲須食之也。」

家庭裡如果有小孩,就會選較小株的菠菜。有人也特別選紅根菠菜(即古稱赤根菜),以沾點紅色的喜氣。家庭裡如果有小孩,就會選較小株的菠菜。有人也特別選紅根菠菜(即古稱赤根菜),以沾點紅色的喜氣。

自古至今  菠菜伴隨臺灣人過年

另外,臺灣文獻叢刊《安平縣雜記》則說:「隔年菜以菠薐菜為之,一根而已,不折斷,名曰長年菜,過年每人須食一根。」

菠菜比起芥菜相對小了很多,所以要整株連根帶葉一起蒸煮,吃時也要整株吃不能切斷,以取其長壽。家庭裡如果有小孩,就會選較小株的菠菜。有人也特別選紅根菠菜(即古稱赤根菜),以沾點紅色的喜氣。

不過,《臺灣通史》說:「菠薐:種出西域頗陵國」,雖然依照中國古文獻,但其實是錯誤。

菠菜原產於中亞、西亞,傳入中國之後,歷來的中文名稱有波棱、菠棱、頗陵、菠薐、波斯草、赤根菜等,最後簡稱為菠菜。

唐代詩人劉禹錫弟子韋絢撰寫的《劉公嘉話錄》中說:「菜之菠稜,本西國中有僧將其子來」。宋代王溥撰寫的《唐會要》中說:「貞觀二十一年……泥婆羅國獻波稜菜」。以此來看,菠菜是在西元647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從尼泊爾傳入中國。

另外,宋代嚴有翼撰寫的《藝苑雌黃》中說:「蔬品有頗陵者,昔人自頗陵國將其子來,因以為名。今俗乃從艸而為菠薐。」這就是《臺灣通史》所說「菠薐:種出西域頗陵國」的由來。由於此一文獻中提到「頗陵國」,所以有人去研究、比對當年中亞、西亞的國家,卻找不到有一個叫「頗陵」的國家。

 菠菜比起芥菜相對小了很多,所以要整株連根帶葉一起蒸煮,吃時也要整株吃不能切斷,以取其長壽。 菠菜比起芥菜相對小了很多,所以要整株連根帶葉一起蒸煮,吃時也要整株吃不能切斷,以取其長壽。

從菠菜發音一窺絲路國家語源關係

事實上,大約西元七世紀,菠菜從中亞或西亞原產地,可能就是當時的波斯(今伊朗),經由絲綢之路上的尼泊爾傳到中國。菠菜的波斯語發音spanakh,尼泊爾語發音palunggo,英語spinach,都有語源關係。以此來看,菠菜的尼泊爾語發音palunggo,因音譯成「頗陵國」,而被誤以為是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