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萬能道具:扇子 無聲的戲曲符號

  • 次標題:第135期-2021/04
  • 文:李冠杰
  • 圖:臺灣崑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點擊數:1590
曹復永時常在京劇飾演風度翩翩的小生,透過扇子向佳人傳達愛慕之情;圖為《西廂記》劇照。

「文人扇胸,武人扇肚」,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扇子除了能在夏天納涼外,型態、使用方法的差別也延伸出區分不同身分的功用,形塑出獨樹一幟的扇子文化;而在傳統戲曲中,扇子也是常見的萬能道具,不僅能刻畫演員的喜怒哀樂,也能凸顯出各行當其迥然不同的演出形式。

小扇子也能有大作為

傳統戲曲四大行當「生、旦、凈、丑」在表演時皆可用扇,在生行中,小生用的扇子通常是摺扇,且搭配著梅蘭竹菊的圖案,呈現文人知書達禮、溫文儒雅的氣質,而老生用扇則是為表現出一種老者的氛圍,如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便手執羽扇,充分表現出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特質;對旦行而言,則可以視劇情安排旦角拿扇,精準刻畫佳人含蓄、靦腆的神情,使演員完美融入腳色當中;比起前兩行當,花臉用的扇子則通常特別大,以彰顯淨角的霸道、傲慢之氣。

至於扇子對不同劇種的意義、用途是否會有所差異,臺灣京劇演員,擔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教授的曹復永表示,崑曲用扇子用得最多,也最經典、精緻。他進一步解釋道:「過往崑曲的觀眾主要是文人墨客,詞意較為雅典,一般人不看字幕看不懂,必須以不同的手勢、身段示意的表演來呈現。」因此往往會透過扇子的舞動,讓觀眾了解這齣戲的詞意、劇情在表達些什麼。

不過,對於京劇而言,由於時常會有才子佳人的劇本,如《拾玉鐲》、《梁祝》及《西廂記》等,小生和青衣花旦用扇的機會也比較多,他們時常共同持摺扇,表演「展扇花」動作。而在京劇中,扇子除了被用來表現才子的風度翩翩外,也常被當作演員內心情緒、肢體外放的延伸,成為演員肢體的一部分,去傳達彼此的敬意、愛意。

對此,曹復永說明,古代觀念男女授受不親,所以當才子佳人相見的時候,扇子便像是身體的一部分,小生往往會用其代手去與佳人互動,不僅能避免肌膚相觸,還能傳達才子想要親近佳人的訊息。

用「扇」學問多 三因素為關鍵

扇子雖能被用來表現人物感情,但要將其運用得當,曹復永認為必須符合三個因素——腳色的內心情緒、詞句意涵及舉止行為。以《玉堂春》為例,主角王金龍初次遇到貌美如花的蘇三時,眼神離不開蘇三的他,看著蘇三甚至看到手上的扇子都掉了下來;不過當後來王金龍落魄,又見到蘇三時,王金龍卻將扇子當作掩飾自己的工具,深怕蘇三認出他來。曹復永指出,《玉堂春》藉由掉扇的動作,讓觀眾得以明白蘇三的美;也透過王金龍用扇掩飾自己的行為,凸顯他後來的落魄,「王金龍在不同時候對於扇子的使用,便相當符合腳色的情緒、詞句及舉止,所以不是說扇子拿了便可以隨便表演。」

但若要能靈活運用扇子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心境,第一步仍須回歸到技術面上。與把子功、毯子功等傳統戲曲基本功是相同,扇子功也是演員的必修課之一。扇子功是一套系統,裡頭有許多動作組合,包括指人、指物時扇子要如何拿等,使初學者能迅速學習。曹復永補充,扇子功跟哪齣戲、劇種無關,可以廣泛運用在任何戲劇中,主要是使學習者練習跟扇子的契合,配合手眼身法步,呈現流暢的視覺美感。

萬能道具當之無愧

不可否認,扇子在傳統戲曲當中佔有一席之地,除了歷史較為悠久的京、崑劇,南管戲、亂彈戲、歌仔戲也都加入了扇子的使用。不過,同樣屬於傳統藝術的相聲,雖然也有用扇,曹復永卻認為兩者差異甚大。他認為相聲的扇子在運用上較不跟肢體、詞句融合,與傳統戲曲截然不同;但他也提到,近年來也開始有相聲演員向他學習扇子功,期望能豐富相聲的表演。

而在臺灣戲曲學院推出的新編京劇《羅生門》中,曹復永飾演一位嚴肅,不擅表達自身情感的武士。他在劇中也有扇子,雖然在不搧的時候被當作防禦性的武器,與武生相似;但當作扇時,卻不是給自己搧,而是幫一旁的妻子搧風,深怕她覺得熱。曹復永表示這令他印象十分深刻,因為在以往的傳統戲曲中,扇子通常是為自己所用,像是用扇子與小姐接觸;但《羅生門》卻能透過扇子委婉傳達丈夫對妻子的關愛之情,並令腳色同時呈現出武生與小生的特質。

《羅生門》的種種突破不僅為扇子在傳統戲曲中的用途帶來了新的契機,也讓曹復永對這個戲曲中萬能道具的未來發展深感期待,期盼看到扇子能有更不一樣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