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勝興刺繡莊的技藝困局 繡下戲服談盛昔 針線曾勞玉指裁

  • 次標題:第136期-2021/06
  • 文:許程睿
  • 圖:劉德媛、張蕭秀英
  • 點擊數:1680
製作戲服的過程繁複,不僅耗費許多人力,更常須好幾日的時間才能完成。
簡介

彰化永興街勝興刺繡莊在1960至1980年代曾為國內知名戲班、劇校縫製過無數戲服,其後訂單漸跌,改專以寺廟之大旗、神明衣等為主。面臨逐漸萎縮的臺灣市場,勝興刺繡莊仍秉持對技藝的堅持,且戰且走。

臺灣早年有三大布市——臺北迪化街、彰化小西街與臺南大菜市。彰化因為是鐵路山海線交會處,火車站旁的「竹管市仔」與「小西街」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發展成為布店商圈,當時除了成衣加工、針車行、針線行在此聚集之外,勝興刺繡莊也在此時建立起現今的四層樓店鋪,業績興盛,最盛時期還曾聘請二、三十位的師傅前來趕製戲服訂單,滿足市場需求。

當年竹管市熙攘 勝興繡莊製戲服

「我大約在國小的時候,就來這做工作、學刺繡了。」現年七十八歲的張蕭秀英坐在客廳的靠背藤椅上回憶起當時,時光彷彿穿越至當年,她談起了一件又一件的往事。那時她為了家計,來到勝興刺繡莊工作,後與第二代傳人結婚,一同操持這間繡莊。

勝興刺繡莊不似一般繡莊多以佛教、道教、喜慶與祭祀之彩繡用品為主業,原因在於當時小西街可說是臺灣輕工業的集散地,由於布業興盛,當地成衣廠、繡莊等,發展出一套不同的分工做法。當時小西街上的成衣廠在接訂單時,會根據男裝、女裝等類別,各自區分並產出不同的產品,以專門服務銷售的對象。勝興刺繡莊與當時街上的其他繡莊也是如此,張蕭秀英說:「我們從民國45年至46年(19561957)便開始大宗製作歌仔戲與京劇等戲服。」

當時勝興刺繡莊附近有一座竹管市仔。竹管市仔本身是鄰近永興街的菜市場,因以竹為建材搭建市集因而得名。這裏有尊媽祖原本平日暫厝於各媽祖廟,但每年農曆815日,就會在此搭建竹棚作為臨時的廟棚,並舉辦廟會,除了原本的媽祖會回來受眾人供奉外,彰化各地宮廟的媽祖也都會紛紛遶境至此,受信眾供養膜拜,也因此會有許多歌仔戲戲班受邀來此演出扮仙戲等。張蕭秀英想起那段過往,還特地拿出當時沒繡完的殘件出來展示:「那時候我們做最大宗的,是歌仔戲中的蟒袍、戰甲這一類的。」

正是因為有演出,自然有服飾製作的需求,勝興刺繡莊也就在這機緣下開始大量製作來自各地戲班的訂單。

針線繡裏日夜熬 戲班雲集賓客來

談起製作戲服,張蕭秀英喃喃說道:「那時候我們歌仔戲、京劇,都有在做。」她小心翼翼地拿出當時由她公公、丈夫等人繪製的草圖來說明製作戲服的流程。從一開始在宣紙上繪製出圖樣,並沿著線條到後來將石灰粉撒上,從線條上戳出的小洞,讓石灰粉落下,然後用白色顏料在布上沿著痕跡描白,到後來在繡架上依序刺繡,並於最後上漿的過程,她都一一細心地解釋著。

這繁複過程,不僅耗費許多人力,也耗費許多時日。張蕭秀英笑著說:「有時候這一件衣服就得要三到五個人花上好幾日去完成。」也因為製作戲服常須耗費好幾日,演戲酬神又往往十天半個月跑不掉,因此當時受邀前來演出的戲班班主,常會借住於勝興刺繡莊二樓,並訂製下一場需要的戲服。

當問起曾為哪些戲班或團體製作過戲服時,張蕭秀英得意地說:「像是陳亞蘭父親陳斑昌(憲兵陳)的高雄寶銀社、唐美雲,還有臺中小金枝、金鷹等歌仔戲團,我們都曾經做過。也為王復蓉父親王振祖創辦的復興劇校做過歌仔戲與京劇的戲服。甚至國立彰化社會教育館(現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也曾請我們製作京劇的戲服,當年與彰化成為姐妹市的美國密西根州懷俄明市市長還來我們繡莊參觀呢!」

物換星移談往日 終究不改刺繡心

不過隨著中國大陸市場對外開放,且當時中山高速公路開通,各類貨運開始興起,讓當時彰化原有的鐵路優勢逐漸低降。張蕭秀英說:「以前彰化有五、六間刺繡莊,但現在只剩下兩家了。而在中部,當時歌仔戲服大概只有我們做。」也因為這樣,當時原有的訂單逐漸減少,中國大陸低廉的戲服搶去不少市場,勝興刺繡莊才開始轉以大旗、神明衣為主。當時如彰化白龍庵、臺中大甲鎮瀾宮,甚至還有遠從金門、臺北等地的廟方前來請託製作。

她說:「製作神明衣跟戲服最大的不同在於,神明衣很常需要製作立體的刺繡。」這些都是無法用機械取代,只能靠人力細心地一針一線去縫製。她自豪地說:「臺灣的工夫比起中國大陸來得精緻。」談起這刺繡工夫,她還拿出了藝陣中常用的龍虎旗展示,說明現在市面上許多龍虎旗都過於粗糙,不夠生動。

雖然目前訂單不像過往那麼多,張蕭秀英也因年紀大了,行動上不甚方便,因此鮮少親自製作繡品;但對她而言,她還是會持續在日常的生活裏,盡力從事這項伴隨她人生的技藝,只不過,談起過往那段縫製戲服日子,她說:「的確感到可惜。」但面對未來,她希望能持續不輟地為神明服務,延續這份勝興刺繡莊的老師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