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單車,就足以應付在鳳山老城遊逛。
粿庄書院,鳳山的耕與讀
早晨,不妨就從「尤家赤山粿」開啟吧!七點開始營業的攤頭,數十種粿食排開,讓人見識到米食的精彩變化。鳳山的粿食文化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其中的赤山地區更有「粿庄」之稱,居民以務農為主業,早期每三戶就有一戶以做粿為副業,運用當地的好米好水,打響粿食的美味名號。由不同米種變化出的紅龜粿、發粿、紅豆粿、芋粿條、菜頭粿、雙糕潤、涼粿、米苔目、麻糬、菜粽、肉粽、鹼粽、油飯等數十種米食,不僅可讓人嘗到葷素鹹甜、濕潤軟Q的美好滋味,先民的節慶文化與節氣智慧,也一併被搗磨炊蒸到粿食裡,粿在,香氣在,文化也在。
尤家赤山粿以米變化出精彩粿食
鄰近的鳳儀書院,是全臺現存最大的古蹟書院。1814開館的鳳儀書院,由當地仕紳捐資興建,內有文昌祠、敬字亭、試場等建築空間,是清代文人求取學問、準備科舉的地方。當時的書院還有調解訴訟的功能,並設置讓清苦學子接受免費啟蒙教育的「義學」與荒年時救濟穀糧的「義倉」,學以明道,求功名以濟世,讀書人應有的風骨,在書院的功能裡俱現。
而除了領略清代書院建築內涵,文昌祠內盡是工藝大師的傑作:陳正雄打造的文昌帝君神像、葉經義雕的魁星神像、蘇義雄刻的朱熹神像、以及潘岳雄彩繪的神龕,盡是傳統藝術的精湛,細細走逛一圈後,坐「茶苑」喝上一盞熱茶,在茶香中回味鳳山老城的耕與讀。
打鐵街,書寫歷史與人生
臨著東便門的是打鐵街。當年由唐山渡海到此的先民,在東便門碼頭上岸。先民中的打鐵師傅,由於工具沉重,當時的東便門又熱鬧,便落了地生了根,農業社會鐵具需求大,迅速地便有十數家打鐵店群聚在此,形成打鐵街,如今雖然凋零,還是能見到師傅取水磨刀、打製刀具的風采。
打鐵街的兩頭是數百年歷史的龍山寺到雙慈亭。龍山寺保有清代留存至今的七塊匾額與三塊重修過的紀念石碑,以及神像、神龕、祭具、樑籤等;雙慈亭供奉媽祖、觀世音菩薩兩位主神,兩處皆香火鼎盛,是鳳山人心中的重要廟宇。而由兩座廟宇包起的一段路,便是有五十年歷史的佛具街。
雙慈亭是鳳山人的信仰中心之一
而走訪這些廟宇與街路前,可以由鄰近三民路的老麵店開始。數十年歷史的四川麵店,以牛肉麵、豬肉麵聞名,第一代老闆是外省老兵,湯頭濃郁、肉塊鮮嫩,搭配粉蒸肉、台式泡菜等小菜,是許多鳳山人的共同味覺記憶。
四川麵店是在地人也喜愛的麵食老店家
鳳山養分,精神與糧食
華燈初上的中山路,有許多燦爛的色彩,位於客運總站旁的鳳山大書城,是這條路上近四十年不變的風景。循梯而下進入書城時,書香便撲鼻而來。書籍擺設方式樸實潔淨,沒有暢銷排行榜,書籍公平的待在架上,走著逛著,或許一本合心意的好書或許就在下一秒入眼,嗅聞實體書到的香氣,還添入人的溫度。
鳳山大書城在中山路屹立近四十年
書城之後,臨著鳳山捷運站的中華市場是晚餐好去處。經過規劃的整齊街道臥虎藏龍,酸甜沁涼的老張愛玉冰、從早到晚人潮不斷的林天生肉燥飯,都是老店家,美味不在話下。吃飽喝足,跨上單車,十分鐘車程可到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潔白的建築體會在夜晚映上繽紛燈光,正適合在夜色中散步,咀嚼一天下來在精神與味蕾上獲得的鳳山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