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器用竹編寓意美好 胼手織竹重現東方文化

  • 次標題:第135期-2021/04
  • 文:楊儀靜
  • 圖:王生輝、徐榕志、飄雅活藝
  • 點擊數:1569
古老的竹編技藝,在時間推演下,從生活用具走向藝術。
簡介

竹子是亞洲特產,在東方文化中寓意深遠,自古便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臺灣竹藝曾盛極一時,可惜如今漸被遺忘,在全球減塑風潮中,仍有有志青年秉持環保之心,讓竹編工藝更加生活化,喚醒人們心中那份美好記憶。

竹編器物一直以來都是東方社會不可或缺的物品,雖曾因為工業發展而被取代,但近年來,環保意識擡頭,眾人將目光從新材料移開,回到自然媒材,並進一步融入了現代人對於美感的要求,傳統竹編工藝加入新時代的元素,擦出新火花。

青年竹藝家王生輝自20209月在香港舉辦的「尋竹探藝」展覽嶄露頭角後,受邀參加10月英國倫敦工藝週中(London Craft Week ,Create Day),作品在國外媒體上頻頻曝光,他的竹編才華才逐漸廣為人知。

紀錄臺灣竹文化 向工藝致敬

早自清朝,臺灣就有竹編工藝的存在,多用於生活器物,早期的竹編大多以籃子或者斗笠較為常見,編織方法略顯粗糙。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發展竹器工業,希望將竹器產品出口回日本,於是在南投竹山成立「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聘請日本竹工藝師傅來臺傳授編織技法,竹器工業因此在臺灣開始興盛起來。

而臺灣的竹器生產在1980年代來到高峰,多種、多樣化的產品如竹製餐具、竹製家具、燈飾、鳥籠等大量出口,為臺灣創造許多外銷產值。直至2000年代工業革命,塑膠製品大量出現後,民眾的生活習慣改變,竹製用具才逐漸式微。

臺灣竹工藝主要分成竹編、竹雕、鑿管三大類,王生輝從事的竹編又稱竹細工,是把竹幹用刀劈成細竹篾、竹片或者竹絲,再以各種編製技法做成器物或藝品;竹雕是以雕刻技法在竹幹上雕出各種圖案花樣;鑿管則是保留竹節以整隻竹管來製作產品。竹編的編法多達二十餘種,幾何圖形佔了大部分,例如六角編法即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件竹編作品在製作前,竹子還須先經過去青、劈寬、剖薄、定寬等過程處理,編好之後有些還須加以塗裝才算真正完工。

由於大部分步驟及編製過程都是純手工,長期下來對手部的傷害在所難免,加上工作時須長時間彎腰低頭,頸椎脊椎不堪負荷也容易造成職業傷害,王生輝便曾在劈竹時不慎砍斷手筋。

與竹結緣 踏上竹編之路

王生輝出生於彰化溪湖,幼年時便遷居到臺北三重埔舊名為下竹圍的地方,當地早年曾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因而對竹子有種莫名的美好情懷,進入大學主修景觀設計後,開始積極尋找何謂永續材料,此時,竹子便躍上心頭。

大學畢業後,他刻意申請替代役,2013年底被分派到高屏地區擔任森林管理員,負責巡視甲仙、內門一帶山區,當地居民多為平埔族,過去數百年來,都以竹子搭建房屋、做武器及生活用具,對竹子的運用很熟悉也很普遍。王生輝先是在內門巡山時認識一位編斗笠的阿婆,引發他做竹編的興趣;後來有一回在甲仙巡山時,遇到一位莫拉克風災小林村滅村事件受難者的遺孀黃老太太,她將亡夫遺留下的剖竹刀送給他,鼓勵他用心學習,傳承古老的技藝。

下定決心 臺南關廟拜師學藝

受到兩位平埔族老婦人的啟發,加以臺南關廟、南投竹山、彰化鹿港是臺灣竹工藝發展的主要地區,且高雄與臺南兩地使用的竹編工具相似,退伍後王生輝便前往臺南關廟拜師學藝。在臺南的2年期間,他白天到藤器工廠打工,修補藤椅、配送貨物,晚上靠著拆解半成品自學竹編技藝,累積一些生活費後,他減少打工量,挪出時間去向當地的老師傅請益。

「我曾在盧靖枝老師那裡當學徒,學習基本功;翁明輝老師的家族從清代便從事竹器行業,對臺灣竹藝的發展歷史知之甚詳;俞至善老師則經常提供作品讓我觀摩學習。」在這幾位資深竹工藝家的教導下,王生輝的竹編技術有了飛躍的成長,高雄年輕竹藝師陳詠笙也經常與他分享竹編技術。2015年,王生輝以自小成長的老地名創立「下竹圍竹務所」,宣示了從事竹藝創作的決心。

作品深獲好評 散播竹藝文化種子

2019年,香港一家新成立的非營利藝廊「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正在籌備2020年的開幕首展《尋竹探藝》,主題為亞洲的竹藝創作,邀請包括香港、臺灣、日本的竹藝家,期望透過年輕及資深工藝師交流,延續傳統工藝。

20209月,《尋竹探藝》展覽在香港中環展出,王生輝的幾件作品包括臺灣土狗(諧音為Taiwan To Go,意味為臺灣起步、加油之意),及由菓物盤、鴨飼料碗和雞籠組合而成的燈具組、結合皮革提把而成的野餐提籃、茶葉貯茶籃,備受讚嘆,媒體對於王生輝將臺灣傳統竹製農業用具賦予新意,讓竹藝重新融入現代生活也都予以極佳評價。

「工藝一途沒有快速成就的捷徑,我是永遠的初學者。」雖然作品已然受到肯定,但王生輝始終以新人自居,不斷學習,同時分享知識與技術。

他也常常出席竹編教學活動,教作花器、杯墊、提籃等生活用品,希望散播竹藝的種子。王生輝的作品以生活用具為主,例如竹籃、果物盤、竹燈、茶葉盒、花器,「竹編除了是一種生活藝術,也深具環保功能,希望古老傳統的竹編用具能為環境永續盡一分心力」。

「臺灣竹子歷經颱風、地震、雨水而生成,韌性特別堅強,是自然恩賜的天然媒材,若是被人們所遺忘豈不是太可惜?」為了讓臺灣竹藝文化與技藝能夠流傳,王生輝還特地參加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業培訓計畫,製作《胼手織竹》網站,詳細紀錄竹工藝產業發展歷史,並報導竹藝達人和竹藝基本技法示範,提供有志學習竹藝者豐富的養分。作為一位竹編創作者,王生輝堅定信念,以自己的方式向熱愛的古老工藝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