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傳藝下午茶

  • 次標題:亞太傳統藝術節16 載 臺灣重要文化品牌
  • 點擊數:2258
傳藝下午茶講座聆聽者不單單只有文化官員,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藝文工作者。
簡介

張震洲

時間:107 1 6 ( ) PM2:30-4: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臺灣音樂館2F

與談人

吳榮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

邱坤良: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石光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主持人

郭耿甫:《傳藝》雙月刊主編

紀錄:趙又霓

攝影:張震洲

傳藝中心主任吳榮順表示,亞太藝術節已經成為台灣重要文化品牌,更是台灣面對國際的文化窗口。.jpg台藝大戲劇系教授石光生提出了對亞太偶劇的分享與觀察,提出了希望兼顧傳統與創新的期許。.jpg前北藝大校長邱坤良。.jpg

傳藝中心主任吳榮順(左)表示,亞太藝術節已經成為台灣重要文化品牌,更是台灣面對國際的文化窗口。

臺藝大戲劇系教授石光生(中)提出了對亞太偶劇的分享與觀察,提出了希望兼顧傳統與創新的期許。

前北藝大校長邱坤良(右)



  以引介亞洲與太平洋各國的傳統藝術文化為主的亞太傳統藝術節,至今已經舉辦了16 年, 這是臺灣唯一長期面向亞洲與太平洋諸國的藝術節,由於鄰近,我們有共同的文化脈絡,透過長期交流,讓亞洲各國得以與臺灣的傳統藝術動態交流,也讓臺灣的傳統藝術有了新的視野,不再孤單。

  此期「傳藝下午茶」主軸鎖定「亞太傳統藝術節之里程碑與願景」,現場嘉賓包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前北藝大校長邱坤良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石光生,三位專家不但分享了對於亞太傳統藝術節的多年觀察心得,也分享了如何與亞洲各國的傳統藝術團隊溝通與對話,透過互訪的過程讓彼此理解其他國家學習對於傳統藝術的保存,也凸顯了臺灣在傳統藝術發展上的主體性,並對於未來策展有更清楚的輪廓。

《傳藝》雙月刊主編郭耿甫主持傳藝下午茶活動,郭耿甫表示,透過對談更能彰顯亞太藝術節的時代意義。.jpg

郭耿甫( 以下簡稱郭)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傳藝下午茶時間,很榮幸邀請到目前任職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主任,吳榮順主任、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邱坤良校長,還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石光生老師。今天的話題主要會圍繞在亞太傳統藝術節,那我們先請邱坤良校長跟我們分享,亞太傳統藝術節是如何開始的,另外還有一路走來的回顧與歷程。

邱坤良( 以下簡稱邱)亞太傳統藝術節是從2000 年開始的,當時文化部還是文建會的時候,當時主委陳郁秀和我進行了一場國際性的演講,那時候便有一個這樣的想法,當西方帝國主義壓迫著東方的文化時,傳統文化並沒有滅跡,而是被好好地保存至今,在分析多方的面向以及當代文化的走向,進而提出「亞太藝術論壇」這個概念,基本上分為三部份,展演、工作坊與學術演討會。

回想起亞太傳統藝術節第一屆,當時有許多國家的團隊前來透過表演和我們交流, 例如印度的卡達卡里舞劇團和日本的喜多流能劇團,在藝術展演的部分,我們選擇在戶外劇場舉辦,戶外演出的特別在於天候性的轉變會適時的調整展場的感覺以及氛圍,帶給觀眾不同的感覺。

郭:謝謝邱坤良校長帶給我們回顧這麼精彩的一段歷程。接下來請石光生老師跟我們分享這二、三年來對於亞太傳統藝術節的看法。

石光生( 簡稱石)在邱校長分享的時候,記憶就慢慢地回來了。其實我一直在想,假如從第一屆開始就有完整的影片可以留下來,甚至可以拿到授權做成DVD,可以跟沒有看過的觀眾一起分享,我相信這對於我們或是喜愛傳統藝術的人來講,都可以是一個很珍貴的資產。

在亞太傳統藝術節中,我們和世界偶戲聯盟的主席交流,隔年大家共同在印度的偶戲節活動中出席,2016 年「無物不成偶」的演出中,越南水魁儡透過演出充分展現越南獨有的文化,這對我或是觀眾來說都是很棒的體驗。 

另外, 我們也知道亞太傳統藝術節幾乎都在臺北或宜蘭舉辦,相較之下, 中南部就比較沒有這些資源。因此, 如何妥善分配資源以及如何深入校園、加強推廣,我想這也是未來要好好思考的一點。

從學者到核心官員,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右)參與亞太傳統藝術節發展多年,持續為打造臺灣與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平台而努力。.jpg透過「傳藝下午茶」的平台彼此交流,也讓各界對於亞太傳統藝術節有了更清楚的發展脈絡。.jpg

左圖:從學者到核心官員,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右)參與亞太傳統藝術節發展多年,持續為打造臺灣與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平台而努力。
右圖:透過「傳藝下午茶」的平台彼此交流,也讓各界對於亞太傳統藝術節有了更清楚的發展脈絡。

郭:謝謝石光生老師的分享。接下來請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亞太傳統藝術節有著密切關係的吳榮順主任和我們分享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吳榮順( 簡稱吳)其實亞太傳統藝術節的起源,第一個想法就是想與歐洲中心主義做對抗。

我們很熟悉「中東」、「近東」、「遠東」這三個名詞,但其實這樣的說法, 就是以歐洲為中心,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在他們的東邊,因此稱為「近東」。我們也一直受到歐洲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著,同時也輸入了很多歐洲的文化系統,特別是音樂。

 對我來說,揚棄傳統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初建立亞太傳統藝術節,是想找回東方文化的話語權,希望藉由它把焦點放在亞太地區,尤其想讓大家看到臺灣,因此往後好幾年,亞太傳統藝術節的主題設計,都越來越偏向與臺灣有關,其實是想把臺灣傳統文化作為主體慢慢推廣到亞太地區。

去年2017 年,我們去參加了在泰國清邁大學舉行的亞洲學者國際論壇,藉由論壇介紹亞太傳統藝術節的起源與過程,其實十六年下來, 五十六個國家,甚至可以說是全亞太國家,超過兩百七十個的演出團隊都來過臺灣,數量之大,非常可觀。事實上亞太傳統藝術節也的確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我們有個想法,要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作為核心,創建一個「亞太傳統藝術聯盟」的國際組織,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傳統藝術交流平台。

在清邁的演講中,我們也提到一點:「全世界都在辦傳統藝術節,但有訂定主題的,幾乎沒有。」反觀亞太傳統藝術節,每一年都有一個主題,基本上都圍繞在傳統藝術的發展與再生,後來慢慢發展成有些主題只專一在一個國家,例如2007 年與2008 年的印尼與菲律賓; 或是分為地區性的國家,例如2009 年的湄公河傳奇。那很有趣的一點就是,邀請的團體基本上都不知道要做什麼,通常都是演出過後才知道原來主題是什麼。

最後分享2013 年的「原鄉客居」小故事,一個文化都有它的根源,然而有些民族會遷徙, 從原鄉遷徙至他鄉,導致傳統藝術的游移與變化。因此我們邀請到四個不同境域國家的團隊, 總共八團,上半場演出故鄉的原有文化,下半場演出他們最後落地生根的過程。在最初邀請團隊時,原本的規劃是想請南韓跟北韓的團隊一起競演,但大家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輾轉邀請了來自大陸東北朝鮮族的「延邊大學藝術學院」,他們的風格和北韓非常類似,具有同一系統與脈絡,後來也順利地進行了一場南韓與延邊朝鮮族的藝術對話。

郭:謝謝吳榮順主任的分享,接下來希望請三位老師針對亞太傳統藝術節未來的發展與構想。

邱:我認為,亞太傳統藝術節舉辦的場地應該集中在園區,在第一段我也有提到,除了表演要好,地點的取捨也很重要,它是會影響觀眾觀看表演的心情、氣氛的營造, 都是和周邊的建築有所關聯的。

石:去年到印度參加國際偶戲節,以及到四川南充參加國際偶戲節,我提出一些所看到的做法給大家。在印度的國際偶戲節,演出地點有辦在醫院、學校的,而且完全免費入場,很多家長都帶著小孩子一起看表演,他們也會安排不同劇團去不同學校去演出,深耕校園, 後來我才慢慢瞭解,其實偶戲的推廣跟教育是有密切關係的。在臺灣,學校裡的藝術與人文課很多時候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所以應該如何讓戲劇與教育做結合,我想用印度的例子可以給我們一個初步的方向。

另外,以下整理的幾點都還有進步的空間。第一,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該重視「創意」,也就是說我們要思考,偶戲、布袋戲、皮影戲都可以往創新的方向走,當然厚植基本功是首要;第二,健全的劇本,在臺灣,無論是現代戲劇或是傳統劇,其實最缺乏的就是好的劇本; 第三,乾淨俐落的表演,比如在大陸的劇院幾乎都使用LED 燈,當燈光一打下來,只能用「萬箭穿心」來形容它的震撼;第四,重視舞台美感,在漳州,我看過民間的布袋戲,佈景非常的乾淨俐落,只有黑色跟紅色,因為我們看的是「偶」的表演,理所當然要把「偶」當作重點,而不是被一大堆彩繪的佈景轉移了注意力;第五,引進現代偶戲特色, 西方的偶戲其實都在不斷研發與創新, 賦予偶戲新的結構或形象。透過以上幾點對於未來偶戲的看法,相信如果可以適時的更正,臺灣偶戲一定還可以做得更好。

邱:針對石光生老師的分享,我認為創新與跨界都非常有必要,事實上,每一場的演出會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 帶有一點點創新,甚至可以說表演跟表演都會互相影響、改變。那在臺灣我也常常看到人與偶共同演出的表演,對我來說不是很特別,也不是很贊同這樣的做法,因為就對於偶戲本身來講,有那麼一點模糊焦點了。

郭:謝謝邱坤良校長。那2017 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也剛剛落幕,我想就請吳榮順主任分享一下對亞太傳統藝術節未來的期待。

吳:事實上,如何在當代與傳統之間找到平衡點,一直都是很大的考驗。我們很希望進來的團體,透過他們的演出,可以看到他們獨有的傳統藝術,甚至可以了解他們如何去保存自身的傳統藝術。從2000 年以來,我們一直秉持著發揚臺灣傳統藝術同時與亞太國家藝術交流的信念,但似乎忘了一件事,因此在去年我們安排了兩場屬於臺灣的表演,表演給演出團隊看, 迴響非常熱烈。

誠如兩位老師所說的,目前亞太傳統藝術節的確面臨到了幾個問題,第一,缺乏新鮮感, 十六年下來,亞太地區的國家全都邀請過了, 到後來慢慢演變成是一種型態,因此我們將地域擴大到亞太鄰近的國家,尤其黑海附近的東歐國家,例如小亞細亞,將版圖稍稍擴大;第二,我們希望讓傳統藝術在當代的面向也能兼顧,同樣的一個曲目、舞碼,可能好幾年來被更改或創新很多次,於是我們用「史」的講法, 來讓大家看到一個完整的節目,所以在明年先制定了一個方向:亞太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 去探討傳統藝術的流動。

那到目前為止,亞太傳統藝術節的重心還是放在臺北以及宜蘭傳藝園區。去年因為臺灣戲曲中心開幕,在節目上有做一些區隔,國家級的表演放在臺北,民間團體放在宜蘭。今年也差不多如此,但希望在今年年底,高雄傳藝園區落成之後,可以採用宜蘭、臺北和高雄三點巡迴的方式,將演出擴大到中南部地區,和民眾分享更多資源。

邱:我了解吳榮順主任的做法,但我認為現在更需要的是將空間炒熱,持續延燒話題,將宜蘭傳藝園區活躍起來,把典藏或資源集中在同一個地方,無論是國家級或是民間團體的表演, 都更應該要放在宜蘭,才能保有它的熱度,這應該還是要有優先順序的。

郭:我想其實傳統藝術界、藝術界都有在改變, 回顧亞太傳統藝術節第一屆創辦以來,我們就好像年輕時候剛起步,到現在已經駕輕就熟, 我們也都默默的在推動的傳統藝術的保存,那也希望在未來可以一同在傳統藝術上盡一份心力,共同維護這個寶貴的資產,再次謝謝三位學者今天非常精彩的對話,謝謝大家的參與!

傳藝下午茶氣氛輕鬆熱烈,透過經驗分享,展現傳藝中心成為傳統與當代重要平台的決心。.jpg

傳藝下午茶氣氛輕鬆熱烈,透過經驗分享,展現傳藝中心成為傳統與當代重要平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