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原住民文化藝術人才培育

  • 次標題:獎勵和陪伴是推動利基
  • 點擊數:410
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作品《她可能來至____社?》。(Pulima藝術節提供)
簡介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創立讓藝術被看見的平臺

近年來,政府部會及各縣市政府逐漸重視原住民文化的傳承,尤其在文化藝術的人才培育方面,產官積極合作,成為原住民文化開始蓬勃發展的動力,2010年成立的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後簡稱原文會)居間成為重要推手。從2011年至今,原文會最主要的工作正是文化藝術補助,現今已成為原住民藝術場一股極大的推力,例如補助桑布伊等一些較有名氣的歌手推進國內市場知名度,奠定他們未來在國外市場發展的基礎,「補助案不能立即呈現成果,只能視為一種陪伴型的工具,藝術家需要很多相關人的培植,第一年申請計畫後,可能需二年至三年才可看見成果。」原文會文化行銷部藝術管理組組長曾瓊慧說。

原文會發現,在文化藝術場域中創立平臺可讓更多人看到藝術家的創作成果,曾瓊慧對臺灣媒體界並沒有類似國外藝術市場的專業藝評頗感遺憾,她說,在國外,藝評都可以直接評斷節目的高低優劣,有一定公審度,但對臺灣,尤其原住民藝術方面發展有限,更因為沒有藝評,也缺少介紹原住民藝術平臺,原住民藝術因此少了許多對外曝光的管道,因此原文會在2012年決定成立一個原住民藝術平臺──Pulima藝術獎,讓大家看到原住民族主體精神及當代藝術風貌,並從獎項延伸出呈現平臺,打造出Pulima藝術節。早期Pulima藝術獎偏向視覺藝術,後來發展出周邊活動,成為有節慶感的展演型藝術節平臺,像是2020年第五屆Pulima藝術節,便走出傳統的策展路線,改以徵選六位地方上青年策展人策畫六條部落行走路線,經由策展人之間的對話、連結,策展部落周邊展演活動,2021年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辦理成果展,搭配一系列的講座活動,讓原住民文化藝術在部落以及都市地區,綻放閃亮光芒。

人才培育須慧眼獨具 勇於挑戰規範

「原住民文化藝術補助是常態性,階段性工作並不明顯區隔,只能透過長年培植陪伴,多年來已經看到場域的變化,我們不希望有太多外在因素介入藝術家個人創作或部落創作,希望是從旁邊觀察成長的一個工具。」曾瓊慧進一步說到,原文會也觀察到早期的藝術家人才大多是部落內家傳式工藝,甚至後期有很多跳脫框架轉為個人型創作,他們一路走來備極辛苦,2012年起原文會看到創作型變化,因而成立藝術獎。

Pulima藝術獎持續培育人才,也有愈來愈多的新秀被發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賽夏族與客家混血藝術家豆宜臻,長年生活在都市,與部落接觸較少,2015年回到部落找尋家族史,找回自己的根。2016年原文會核補她的文化藝術補助計畫「《拉嘎散》回鄉計畫 部落駐村創作(矮靈祭巡禮)」,同年申請Pulima藝術獎,可惜複審未過,可曾瓊慧認定她有潛力,正好她在淡水舉辦畢展,原文會承辦人去觀賞她的畢展,鼓勵她繼續創作不要放棄,希望可以延伸出下個計劃。豆宜臻持續以賽夏族群為主題進行創作,2020 年原文會再次核補她的「《越過山脊lohizaw》──重返賽夏族Tawtawazay家族遷徙路徑暨創作計畫」,這次她研擬了完整計畫,並順利舉辦展覽,被第五屆(2020年)Pulima藝術獎觀察人提名,最終拿到該屆的首獎,她的努力和累積得到成果。

另一位泰雅族的林安琪,早期在加拿大求學,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她的朋友鼓勵她回臺參加 Pulima藝術獎,雖然林安琪祖輩曾放棄原住民身分,可林安琪很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血統,但是沒了身分證明,不能參加藝術獎,尋回證明的難度又高;慧眼獨具的曾瓊慧認為,她的作品是被肯定的原住民藝術家作品,身分證明可慢慢找,因而同意林安琪作品先參加藝術獎徵選,後來她不僅創作出許多不一樣的作品,也回臺定居,成為數位藝術界的佼佼者。

接受補助之外,努力與自信是前進的動力

就藝術培育而言,Pulima藝術獎有一個非常好的機制——每年的獎項會將上一年所看見的加入今年創作的藝術獎機制中,譬如第六屆藝術獎今年徵件觀察,明年才會評選,這讓獎項讓藝術擺脫一次定生死的單一,而有了逐步成長融合的特性,也讓藝術創作有了延續。此外,今年的徵件機制中又在原住民身分外,增加平埔族身分,開闊對藝術的包容與接受,曾瓊慧說:「現在官方雖尚未認定平埔原住民身分,但原文會認為政治無法認定的,先由文化藝術予以認可更具有彈性。」經過幾年的努力,近幾年的原民文化逐漸呈現場域現象,「原住民本身場域較為混雜,多元發展也複雜,所以藝術獎可回應此變化,同時激起大家的看法。」

原住民中有許多很好的藝術家需要鼓勵和支持,但,現在全世界補助趨勢已逐漸變少,可想而知,競爭會愈來愈大,困難也會逐步築起高牆,對此, 曾瓊慧表示,任何補助只要沒有衝突都可以申請,但是不可全部依賴補助費,藝術家自己的努力相對也很重要,一個現代好的藝術家要做全能藝術家,除了有極強的創作力、完整計劃與募款能力外,「藝術家的自信和毅力也是成功必備的動力。」曾瓊慧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