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大概是全世界各個國家或民族都會過的一個歡樂節慶。華人以農曆春節為一年之始,信仰伊斯蘭的穆斯林則視齋戒月結束後的第一天—開齋節為新年。不過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同樣以伊斯蘭為主要宗教的伊朗,除了會過開齋節新年外,還擁有著自己的新年。那一天恰好是春分(3月20或21號)前後;當太陽正好照射赤道、白晝與黑夜剛好等長的那一刻,即為波斯新年的開始。波斯語稱那天為「諾吾魯茲」(نوروز / Nowruz),「諾吾」(نو /now)為「新的」的意思;「魯茲」(روز / ruz)為「日子」之意。
「諾吾魯茲」的意涵正是新年。
擺盪於宗教與世俗間的「諾吾魯茲」
現在的伊朗是個伊斯蘭宗教色彩相當濃厚的國家,然而對多數的伊朗人而言,相對於被稱為伊斯蘭新年的開齋節,「諾吾魯茲」這個徒具世俗意義的節日才是最被看重的關鍵,光從伊朗每年全國所放的十四天「諾吾魯茲」假期可見一斑(開齋節只放兩天)。但其實「諾吾魯茲」最初的意義具有深厚的宗教意涵,信仰的對象是祆教徒,而非穆斯林。
祆教於西元前六至七世紀發源於伊朗。一般認為「諾吾魯茲」正是祆教的先知—瑣羅亞斯德所訂立的宗教節日。儘管祆教隨著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224-651)的覆滅而一蹶不振,伊朗也在薩珊王朝之後從祆教帝國完全過度成伊斯蘭的國度,但每年歡度「諾吾魯茲」的文化卻被伊朗人民頑強地保存下來,且將之轉變成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象徵。
有趣的是,在伊朗所隸屬之什葉伊斯蘭十二伊瑪目派的法學立論中,也對「諾吾魯茲」這一天表現出極高的讚頌,認為在伊斯蘭歷史中,至少有九件宗教上的聖事是剛好在「諾吾魯茲」這天發生的。由此進一步鼓勵穆斯林在這天進行自願性封齋,將伊斯蘭的宗教功課與「諾吾魯茲」結合在一起。於是乎,原本屬於「異教徒」節日的「諾吾魯茲」就成功地被賦予了它在伊斯蘭宗教上的合法性。
特殊年俗 七喜給予所有人間美好
就像華人會在除夕「除舊佈新」,伊朗人在「諾吾魯茲」前一天也會大掃除,穿上新衣,街頭上也會有所謂的「報年仔」(Hajii Firuz),通常是兩位臉上塗黑、身著亮紅衣裝的人,打著手鼓、載歌載舞地沿街通報新年的到來。
除此,還有三件特別的年俗頗值一書,一是「紅色星期三」(Chaharshanbe Suri),在「諾吾魯茲」到來前的最後一個週三夜晚,人們會在街頭升起營火,然後縱身從火上跳過,這樣的舉動象徵光明戰勝黑暗,讓烈火燒除憂傷,給予力量,可以看見這個儀式顯然是祆教的遺緒。
其次就是擺放「七喜」(Haft Sin),「七喜」是指七樣由波斯文字母”sin”(س)開頭的物品,包括小麥草(sabzeh / سبزه),象徵快樂與重生;麥草布丁(samanu / سمنو),象徵富裕;沙棗(senjed / سنجد),象徵堅忍不移;蒜頭(sir / سیر)象徵良藥,蘋果(sib / سیب)象徵美麗與健康,紅色的鹽膚木粉(somaq / سماق),象徵日出(之色),最後則是向長壽與耐心的醋(serkeh / سرکه)。
最後就是要「擺脫十三」(sizdah bedar),伊朗人不喜歡13這個數字,因此在「諾吾魯茲」假期結束前夕—亦即第13天時,會全家到郊外踏青,以示擺脫厄運。
波斯文明的見證 跨越國度的節日
一個最早專屬於祆教徒的古老宗教節日,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步地轉變成同時具備世俗(作為伊朗人自我認同的文化節慶)與宗教(備受什葉伊斯蘭讚許的宗教節日)功能的伊朗節日。作為波斯新年,凡在歷史上曾受波斯文化洗禮的國家如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以及阿富汗等,也都共享這樣一個歡樂節慶。當聯合國於2009年將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更進一步地將3月21日訂為國際諾魯茲節後,「諾吾魯茲」已然跨越國界,不再只是伊朗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