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龍聖獸、紋顯尊貴 龍在華人世界具有多重的意義,除是傳說的祥獸,其圖騰處處可見,也是神聖的象徵與被祭祀的神明,其分身更是無所不在,讓我們先來認識這個常見的圖騰意象。一、祥瑞與神聖龍在亞洲文化中通常被視為吉祥、神聖和有保護力量的象徵,在寺廟、宮殿、雕刻、彩繪等建築裝飾中,作為神聖的象徵。而龍...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後簡稱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主辦的「2023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活動,讓大家可以感受原汁原味的部落生活文化精髓,負責《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緣定鞦韆》的臺東縣卑南鄉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頭目古昌弘(DrangaloLanbaliyoso)欣喜地說,感謝政府給予的舞臺,沒想到演...
「五月十三,人看人」說起農曆五月十三,莫不讓人論起臺北霞海城隍廟的賀壽情景,迪化街數米寬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臺北市內交陪廟宇、民俗藝陣並列齊聚,這項慶典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其中壓陣隊伍即為津津樂道的八大軒社之首──「台北靈安社」,由一群「憨子弟」以北管音樂、范謝二將軍、文武二判官伴隨城隍老爺沿街賜福...
泰國神獸信仰源起印度(註1),在佛教的宇宙觀裡,須彌山為世界中心,泰國人相信須彌山下有一座喜馬潘森林(ป่าหิมพานต์,Himmapan Forest),內有近百種神獸,具有神秘力量,而泰國神獸的原型多數來自於此。泰人對喜馬潘神獸的想像長年以來經由佛寺壁畫、建築、民間故事與喪葬習俗四處流傳,直...
民,有人類、百姓之意;俗,則有群眾普遍流行的習慣之意,兩個字合為「民俗」,而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種類包含各個族群或地方自發而共同參與,有助於形塑社會關係與認同之各類社會實踐,如食衣住行育樂等風俗,以及與生命禮俗、歲時、信仰等有關之儀式、祭典及節慶,通通都可算是「民俗」的一部分。生活周遭的事物透過...
從印度教儀式與奉獻精神談起文化是形塑區域輪廓最重要的元素,而樂舞則是認識巴里島最親近的方式,巴里島上多數人信仰印度教,甘美朗音樂特性及傳統樂舞手勢、身段,可讓人直觀感受印太區域共有的印度教文化源流。自古迄今,「儀式取向」及「奉獻精神」始終存在於巴里島藝術家創作思考中,因為多數的儀式需要音樂,因此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