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從勾欄瓦肆到現代劇場

  • 次標題:傳統民俗技藝育才轉型後的破繭成蝶
  • 點擊數:320
2017年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創校六十週年民俗技藝學系年度製作《境》是國內特技表演首度登上國家級舞臺。(邱蔚中攝)
簡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

2017年在臺中歌劇院舉行的那場表演,是國內特技表演首度登上國家級舞臺,具有指標性的歷史意義。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助理教授程育君說:「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是國內唯一培育特技表演藝術人才的搖籃,其前身是1999年從復興劇校綜藝科與國光劇校舞蹈科合併的綜藝舞蹈科,當時舞蹈科主任李曉蕾獨排眾意,堅持將舞蹈的養分融入傳統民俗技藝的訓練中,並且課程朝向全人教育發展做完整規劃,提升學生藝術與創作能力,那一刻起,臺灣民俗技藝人才培育開始逐步質變、蛻變,走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風格。」

從特技家班師徒制到正規教育體制

翻開臺灣民俗技藝的「教育史」,往前追溯在日治時期,當時的臺灣商業劇場鼎盛,大陸技術團與日本曲藝團爭相前來演出,二戰後,大陸的特技家班與藝師紛紛成立像是「海家班武技歌舞劇團(即海家班)」、「木群技術歌舞劇團(即趙家班)」、「大中華技術歌舞劇團(即張家班)」在全臺戲院巡迴演出。民國50年到60年間臺灣經濟起飛,這些民俗特技團活躍於西餐廳、酒店,因為表演邀約絡繹不絕,特技藝人每天趕場跑場。民國62年,教育部成立「中華民國綜合藝術團」奉派出國宣慰僑胞並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民國67年李棠華成立「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是臺灣第一所民俗技藝培訓班。

程育君說:「早期家班式的技藝訓練多以家庭、家族為單位,傳統師徒制由老藝人將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兒女、或養子女,口傳心授,邊看邊學、邊練習邊表演。」那個時期,師傅權威式的打罵教育,讓徒弟每天苦練再苦練,程育君說:「當時的民俗技藝家班式的技術傳承,儘管能培育出扎實功底的人才,但他們無法得到一般國民教育的知識學習,更遑論像現在戲曲學院裡所安排的舞蹈、舞臺技術、表演藝術等藝術課程。」

早在1982年,教育部成立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綜藝科,這是臺灣政府將民俗技藝納入正規教育體制的開端,幾經升格、併校,2006年學校升格為學院,考量學術性與包容性,「綜藝舞蹈科」更名為「民俗技藝學系」,12年一貫的特技表演藝術教育學程,包括國小部兩年、國中三年、高職三年、大學四年,為了達到「培養完整技藝表演人才」的目的,每天除了扎實的術科學習,國文、英文、數學理化等,還有藝術創作領域等課程,學生也必須一一學習。

扎實的學習內涵 所學知能帶得走

程育君說:「我們的孩子最小從十歲就進來就讀,一路練到大學,有些孩子在可能在高中畢業或是大學畢業後,想往其他領域發展,因此學校必須讓他們擁有和其他普通班學生一樣的學科能力,當他們想換跑道時,能通過考試進入自己想繼續探索研究的領域學習。」戲曲學院每一屆的畢業生中,至少都有三至四位學生攻讀相關碩士學位。

戲曲學院的學生十歲入學後便一律住校,每天早上五點五十分集合,一天約有十二堂課程。程育君說:「民俗技藝的基本功:腰、腿、頂、翻滾、國術,學生必須一路往上修習逐步進階至各種特技技巧;雜耍的拋、接、頂、耍、蹬、踢等的學習也不能少,最特別的是,戲曲學院的學生必須接受包括芭蕾、民族、現代舞等舞蹈訓練。」程育君認為,透過舞蹈訓練,舞臺上的雜耍特技動作如行雲流水更加好看。

為了兼具傳統與藝術的全方位學習,戲曲學院以傳統經典劇目如頂功、軟功、足技、地圈、大武術(疊羅漢)、舞獅(北獅)、盤子和扯鈴,為學生的核心能力之訓練,先修一、二年級(國小部)課程再加入肢體與節奏,國中時除了芭蕾還多了中國舞,進入高中之後課程更重,現代舞、爵士舞、表演實務、展演製作之外,還要修習「特技與舞蹈發展概論」、「戲劇表演概論」、「劇場概論」等專業科目,還有「舞臺化妝」、「肢體與節奏」和「運動傷害與防護」等,大量的技藝專業之外,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科學等學科一樣不少,單以戲曲學院高職部為例,畢業學分總數高達二百八十二個學分,比一般普通高職高中生還要多出將近一百個學分。

戲曲學院大學部的課程也不輕鬆,主修分「小丑雜耍」、「特技」和「特技舞蹈」三大類,搭配表演課程模組、編導課程模組和教學課程模組,達到完整教學目標,課程中將臺灣本土民間藝陣、民俗特質等精神,結合雜耍表演等技巧元素,發展出不同於大陸雜耍、歐美馬戲團的形式與風格。程育君指出:「由高中部直升上來學生占大學部人數一半左右,另外一半來自其他學校,有表演戲劇科的學生、舞蹈班的學生,甚至一般普通高中上來的,雖然不像直升上來的孩子,擁有扎實的功夫底子,但腦子裡有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思維與創意,這些不同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互相激動往往能碰撞出更精彩與多樣的創作。」

創作能量大爆發 民俗技藝走向新世紀

為了讓學生接軌國際,戲曲學院十年來持續與中國雜技團交流,除這兩年因疫情關係停止,過去每年會帶優秀的學生去中國大陸學習。程育君說:「針對戲曲學院的課程安排,一方面我們擔心排得太多,孩子身心太過疲累,影響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學生什麼都學,結果什麼都不精,術科、學科兩頭空。」程育君坦承這中間有極細微的觀察、來來回回討論溝通以及一次又一次修改調整,才能抓出恰到好處的平衡。

近三年來,戲曲學院已經有六位學生,畢業後遠赴比利時、法國的馬戲學校繼續研讀創作和表演,更有學生進入全球知名的太陽馬戲團。除此之外,目前活躍於各地演出的「特技空間」、「倒立先生Mr. Candle」、「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Eye Catching Circus 創造焦點」、「On.P.Young 紅鼻子馬戲團」、「馬戲之門 Circus Gate」、「0471特技肢體劇場」、「天馬戲創作劇團Tien Circus Theatre」、「鏡劇厘馬戲 A-Z CIRCUS」、「圓劇團 ThunarCircus」、「發現特技劇場」、「火悟空特技劇坊」、「MR.YES 小丑劇團」、「UNI 優尼客當代馬戲團」、「STM 人造技藝」、「新象創作劇團」、「神色舞形舞團」等劇團,也都是戲曲學院畢業學生創辦,這些劇團展現獨特表演風格與驚人的創作能量,不僅成為臺灣民俗技藝的重要力量,更將臺灣特技藝術推向另一個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