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今日創新 明日傳統

  • 次標題:錫藝家楊蕙如用眼用心交流
  • 圖:「創作其實是一個有節奏性的東西。」回想2018年前往法國布瓦布榭參與傳統時尚:工藝設計工作坊(Boisbuchet Design Workshops )(後簡稱工藝設計工作坊)的交流經歷,年輕錫藝家楊蕙如如是說;而在2019年日本富山縣高岡市參與高岡傳統產業青年會,進入梶原製作所見習,讓她深刻體悟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陳萬能告訴自己的一句話:「今日的創新便是明日的傳統」,令她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與志向。
  • 點擊數:420
工藝設計工作坊同學間溝通討論,啟發新思路。

扎實習藝 心懷國際

臺灣的錫工藝雖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因材料屬性、製作過程與社會風氣使然,過去錫藝多傳男不傳女。楊蕙如起初跟著陳永旺老師學習金、銀等金工,經過職場、學術多年的交替歷練下,她期望拓展不同面向,因此同屬於金工一環的錫藝引發了她的好奇。2010年她參與由文化資產局開辦的首梯傳統錫藝班,進而接觸到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陳萬能,並打破陳萬能「傳男不傳女」的傳統觀念,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陳萬能錫工藝傳習計畫」的女藝生。

楊蕙如回憶:「當初帶著畢生的美術作品到鹿港老師家拜師,想說老師應該會喜歡有美術底蘊的學生,然而,老師擔心一個小女生搬不動一條二十三公斤的錫錠,不願女生吃苦便拒絕了我。」楊蕙如並未就此放棄,請求老師讓自己旁聽學習。一年之後,楊蕙如在2012至2016年期間正式成為陳萬能的首位女性傳習藝生。

放慢腳步 讓眼睛創作

但求知慾旺盛的楊蕙如,不曾以此為滿足,她渴望技藝更精進之虞,也能有更開闊的國際觀和視野,2018年楊蕙如首度放下錫藝,參加由文化部所補助的法國布瓦布榭工藝設計工作坊。

在楊蕙如記憶中,布瓦布榭工藝設計工作坊是在開放場域的莊園中進行,上課的場所可以是湖畔、森林、竹屋、日式家宅、帳篷、工作室或露天用餐區等,學生可隨心所欲地尋找各自喜愛的角落創作,老師們則會遊走並出沒於特定區域,當學生有任何需要時能隨時提供建議。「工作坊裡沒有特殊規範與約束,可自由行進摸索,任何形式、節奏、想法都可拋出提問、對談,共同探索。」課程中老師不主動授課,「學生須自主地發現並學習」成為整個課程進行的主調,讓創作回歸於個人對事物的觀察、專注和堅持。

同時,楊蕙如也體會到講師並非是唯一徵詢請益的對象。一同參與工作坊的學生們各自擁有專業且不遑多讓的技藝巧手與工作實務經驗,對於設計創造歷程的十分熟稔,也都是尋求意見與諮詢的重要資源。「當遇到狀況瓶頸時,與同學互相溝通討論,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思考解套或啟發。」楊蕙如至今仍記得同學彼此分享激盪,火花燃起時,內心驚喜尖叫聲不絕於耳的激動情境。

如此自由奔放的創作氣氛及創作思維深深撼動楊蕙如,她觀察到法國人的學習很全面,他們從小將博物館視為最佳休憩場所,習慣走逛其中欣賞畫作、雕刻,從中訓練美感;就連社群發文也幾乎都是分享在博物館欣賞的作品與創作,「他們也認為吃、生活和分享都同等重要,他們不會在下午茶時間還繼續忙碌,而是會去感受生活,與別人交流學習。」楊蕙如說。

這些看似與藝術創作無關的瑣碎生活,對楊蕙如來說卻是莫大的收獲。楊蕙如隨陳萬能老師學習的期間刻苦耐勞,哪怕只有半天也會跟隨陳萬能精進錫藝,但法國布瓦布榭之旅給予她很不同的觀點和啟發,她說:「偶然放鬆其實更有動力創作,創作其實是一個有節奏性的東西。」藝術創作的靈感往往源自生活體驗和生活態度,而美感的訓練則源自「眼睛」。

赴日考察 傳承之道早有先路

2019年楊蕙如踏上日本富山縣高岡市習藝之路。過去以製造佛像、佛鐘、法器等工藝聞名的日本富山縣高岡市,近年組成高岡工藝復興青年團,期望藉由開放工廠,讓日本各大學或藝術學校學生在暑期可以申請到廠學習;且定期舉辦聚會,提供交流平臺讓工匠間進行技術和業務的交流,試圖繁榮沒落產業,讓年輕人回流高岡發展文創產業。

因此活動機緣,楊蕙如進入梶原製作所見習實際學習國外的金屬鑄造技術,並瞭解該工廠如何進行工藝的傳承與保存。在富山縣高岡的見習,楊蕙如驚訝於日本民間組織推廣傳統工藝毫不遜色於政府的能力,同時發現年輕人的投入是傳承傳統工藝的重要關鍵,而產業的轉型需多與外界對話,與國際交流。

因著這份悸動,她前往京都參與京都設計週。京都設計週是由日本政府串聯京都傳統工藝、工房的文化性活動,在活動期間只要工房門外掛有旗子便可入內參觀,不單能獲得詳細工藝文化歷史介紹,還能隨著工房人員解說走逛生產線,同時也有工藝體驗。活動期間,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超過一百八十年歷史,早期以製作神事器皿為主的錫藝工房清課堂。「清課堂毫不藏私且勇於分享,他把自己放在國際的位置上,開放國際人士學習,同時邀請國外錫藝藝術家開設展覽,這種國際視野讓我十分羡慕。」楊蕙如如是說。

這次的國外取經,楊蕙如發現傳統工藝能夠廣泛流傳免不了商業的誘因、品牌的經營、新媒體的推廣等考量,而傳統工藝能與時俱進的面向之一,便是創作具現代感的生活用具、家具或裝飾等融入日常生活中。楊蕙如說:「要維護傳統工藝,便要隨著環境時空與時俱進,在保有工藝精神不變下,這樣的改變並非摒棄傳統,而是在實踐陳萬能老師的教誨,『今日的創新便是明日的傳統。』」

取經國外 植根國內

汲取國際傳統工藝的保存、創新、傳承經驗後,楊蕙如與陶作家王邦珍在風景宜人的花蓮縣玉里闢設工作空間,前有展覽空間;中有工藝廚房;後為陶錫工房,希冀建立創作者間的交流平臺,也針對學校教師開設錫藝培訓班,為下一代佈設錫藝傳承;同時,她對錫藝的創作風格也日漸改變,從原有的工藝藝術創作,改以從日本學習得知錫銀合金製作錫銀生活器皿、錫茶罐等生活用品,奠基傳統,卻走向生活。楊蕙如說:「傳統不是一成不變,可以有很多的詮釋、元素,有不同的變化才能與民眾對話。與時俱進,由內到外,讓臺灣工藝接軌國際,與世界對話。」


簡介

楊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