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五年級生的人生中,歌仔戲曾經是休閒娛樂中極為重要的存在,許多歷史與人生的價值都在其中學習;但時代之輪快速滾動,傳統歌仔戲《陳三五娘》中陳三可以娶二個太太,《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薛平貴回來還要試探她是否堅貞,這些過去大家深信不疑的思想與價值,現今都備受年輕學子質疑。
隨時代脈動修正 但堅守核心價值
「傳統歌仔戲現今遭遇的最大課題之一就是——不符合時代性。」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林茂賢開宗明義地指出。他提及在課堂上播放歌仔戲影帶時,許多戲中台詞如「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等,學生完全無法接受。《吳漢殺妻》更是最典型例子,媽媽叫兒子去殺老婆,兒子就真地去殺老婆,下不了手就要老婆自己去死,沒想到老婆真地就自殺了,這樣的劇情完全悖離時代性,更被學生斥為荒謬。
過去深受觀眾喜愛的《王寶釧》,更是受到嚴重質疑,林茂賢說學生看到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薛平貴回窯,還要試妻,「當場就翻臉,認定薛平貴是個渣男,不但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更不會自我反省。」看著學生完全不能接受而憤怒的情緒,他只能以:「因為寒窯沒有找信義房屋,房子賣不出去只好苦守」來圓場。「這樣的劇情對現今的學生而言猶如天方夜譚,若不改變劇情,就會漸漸失去年輕觀眾。」林茂賢深有所感,也體會到,「凡劇情不合時代脈動,不符合現今之價值觀,就一定要改變,因為封建思想早已被時代淘汰。」
要吸引年輕觀眾,很多時候也需要改編劇情,給觀眾多一點思考空間,像是過去淒美的《山伯英台》,到了現今,梁山伯在劇中成了同性戀,「老一輩觀眾會認為亂七八糟,怎麼可以將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戲搬上舞台,但年輕觀眾不但可以接受,甚至認為同性戀應被尊重。」這就是時代的差異,林茂賢表示,事實上歌仔戲的創新一直都在進行,只是,腳步得更快了。
至於歌仔戲的語言是閩南語白話,音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七字調」、「都馬調」,這都讓觀眾有親切感,因此林茂賢認為,可以重新編曲調,但仍應以傳統曲調為主,若從頭到尾都是新編曲,「那就不是在唱歌仔戲,而是歌劇了。」至於其中關鍵在於比重的取捨,「加編新曲最大的原則是要觀眾可以接受,才會變成歌仔戲固定曲調,但是,若每齣戲中都聽到新東西,也會失去親切感,不易通俗化。」
但無論如何創新,林茂賢說歌仔戲的核心價值須緊緊守住。其核心價值就是身段、唱腔。他認為欣賞傳統戲曲和看電影不同,傳統戲曲每齣戲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所以「看戲」就是為了欣賞演員唱腔和身段到不到位,每位演員呈現的也都不一樣。因此,他在教導學生欣賞歌仔戲時,都要他們先聽名師唱腔,再來看其身段,而後才是欣賞燈光、布景跟特效。
所有改變須合乎國情與民情
「歌仔戲劇目最早只有四齣,《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什細記》,至於《王寶釧》、《狸貓換太子》等等都是由其他劇種改編而成,歌仔戲劇本也在不斷吸收、創新。」林茂賢說,從內台戲時代開始,歌仔戲常會自社會事件改編,例如《周成過臺灣》即是以「臺北奇案」改編製播為歌仔戲情節,並於戲院公開上演。
近年還有「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將聖經故事或是西方小說改編成歌仔戲,林茂賢認為,這樣的創作並無不可,但有些西方故事內容需加以轉化,例如歌仔戲中不會出現穿紗裙的舞會,或是牧師、花車等等,這些道具與人物和傳統歌仔戲極不和諧,所以在劇本轉化的過程要符合民族性,否則易感覺突兀。再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劇,雖然大家耳熟能詳,但如用歌仔戲來唱還是會產生違和感,「無論改編或新編,在轉化過程中,一定要符合國情與民情。」
林茂賢強調:「我們不是永遠只要一個答案,也不是要堅持過去的忠孝節義,現在是民主社會,觀眾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結局是不是可被接受? 戲要如何發展? 就由觀眾決定,喜歡與否都可,只要大多數的觀眾接受,這戲就可以長期搬演。」
演出部分自然也要跟著改變。傳統歌仔戲演出主要都是因應廟會,和宗教有關,所以演出前要先扮仙;但林茂賢深知,他若在課堂上先讓學生看扮仙再看戲,學生會因不理解而看不下去,只覺扮仙很無聊,因此他在課堂上會改變教學方式,林茂賢說:「傳統劇本都一板一眼,演員出場肢體動作要先整官、亮相,唸個四句聯,再自我介紹,還要對劇情提綱挈領,學生看到這裡便睡著了,所以現在的歌仔戲分兩部分,那些冗長的開場,在劇場演出都被取消了,但在廟會演出一定會有,因為廟會觀眾是流動的,必須隨時再講一次劇情,觀眾才能入戲。」他以此例再次強調,在不同世代都要有不同變化,傳統戲曲如想繼續存活,必定要緊密配合時代的節奏。
所有變化 都在培養觀眾
因應時代快速變化,歌仔戲也不斷吸收、融合,除了加入新樂器,作曲、編曲、編腔也產生變化,開始走上精緻化的旅程。往昔,野台戲演出時,劇團考量到費用,早早便融入了電子琴,一個人就可變化出多種音樂,不過自歌仔戲開始精緻化,為了提升品質,樂器也有了變化。西洋樂器最早是在皇民化時期加入歌仔戲,有了「喇叭弦」、「爵士鼓」,戰爭結束後歌仔戲又回到傳統,但因傳統樂器缺乏低音部,大提琴等西方樂器開始介入,聽起來也不違和。那段時期,許多不相干的元素被融入歌仔戲,如在歌仔戲中唱流行歌或日本歌,另有所謂的「胡撇仔」,令真正喜歡歌仔戲的觀眾很難接受。
然則,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從事傳統戲曲教育工作數十年,林茂賢數十年來只做一件事,一件他認為最重要的事──培養觀眾。他說,歌仔戲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觀眾,因此,他的期未考就考歌仔戲,「七字調」、「都馬調」是指定曲,另外再選一自選曲。林茂賢認為,當學生會唱都馬調、七字調,就開始和歌仔戲有了連結,會變成歌仔戲的基本觀眾,「我經常在劇場遇到以前的學生,由七字調、都馬調入門,至今都已是歌仔戲戲迷。」
雖然,歌仔戲在時代之輪的迫進下,進行著一場又一場華麗的革新冒險,但林茂賢以其長期以來為歌仔戲、布袋戲培養基本觀眾的經驗說,只有大家一起來看戲,傳統戲曲才可望以傳統結合創新,永續經營,而演出與創作者須掌握的最重要關鍵正是──掌握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