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聲、新戲、新力量歌仔青世代的時代意義高雄擁有全臺最多立案的歌仔戲劇團,隨著傳藝中心高雄園區成立,期許臺灣歌仔戲不僅扎根高雄,更能將歌仔戲的文化種子散播全臺,乃至國際舞臺。在這樣的願景下,臺灣歌仔戲中心依據既有的生態基礎規劃【外台2.0】、【歌仔戲旗艦展演】等多元推廣計畫;其中,【出角-歌仔青世代】...
清朝皇帝嘉慶君,過來臺灣坐柴船。古早屏東是阿猴,高雄又名是打狗……麻豆好吃是文旦,人講寶島是臺灣。」琅琅上口的【嘉慶君遊臺灣】伴隨無數臺灣人成長,知名藝人豬哥亮更以此做為歌廳秀短劇,喧騰一時。然而,嘉慶君實則不曾來過臺灣,歌詞裡的臺灣古地名、土產、史蹟也多為穿鑿附會,但為...
第一個登上國家戲劇院的高雄團隊──尚和歌仔戲團三十歲了!多年來積極開創傳統藝術多元面貌的團長梁越玲在三十團慶大戲《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全新戲劇中,不僅讓傳統戲曲之美與現代劇場諧和同臺,更在「新舊互串」與「戲中戲」等巧妙編排下,引領觀眾於「虛實交錯」及「人神對話」中面對生命,最終和自己和解。戲如人生...
臺灣歌仔戲自1980年代後逐漸走向精緻化劇場型態,但仍有近一半劇團是以廟會外臺為主要表演型態,也就是所謂的「活戲」。「活戲」意指無固定劇本、臺詞,全憑「講戲先」(kóng-hì-sian,類似導演角色),在演出前講述劇情大綱與特定段落,然後再由各個角色臨場發揮唱念、口白;...
對抗遺忘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讓蒙塵已久的史料,重新回到觀眾的視野。文學藉戲曲展演了時間的流動、情緒的轉化,以及人際的互動。透過表演藝術閱之彼此人生軌跡,在真實與虛構的交織辯證下,我們將能一窺編劇如何建構出當代新編戲曲,直抵人生核心的真實。越過遼闊文學稜線導演伍姍姍攜手知名編劇施如芳共同思索,哪一位文學...
臺灣布袋戲歷經數百年傳承,既承載著廟埕戲文、宗教祭典的在地情懷,也記錄了老一輩人對家鄉的記憶;而印尼哇揚偶戲則以其杖頭偶、皮影戲及畫卷戲等多樣表現形式,展現出東南亞獨有的神秘色彩與民族風情。兩種戲曲雖然形式迥異,但在藝術家們看來,它們都具備「講述族群記憶」與「身分辯證融合」的重要功能,就在這樣跨界思...